發表文章

【讀書心得】鯨吞億萬

圖片
作者:湯姆‧萊特, 布萊利‧霍普 原文作者:Tom Wright, Bradley Hope 譯者:林旭英 出版社:早安財經 出版日期:2019/10/01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在閱讀《鯨吞億萬》這部紀實作品的過程中,我深深被其中揭露的真實事件所震撼與吸引。本書講述了一場橫跨多國、涉及無數名人、金融巨頭與政治權貴的世紀級詐騙案,其規模之龐大與操作之精密,令人難以置信。主角是一位來自東南亞的年輕人,他憑藉極為高明的操弄手法、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靈活運用現代金融體系的漏洞,成功構築出一個複雜而隱密、跨越國際的金錢迷宮。這部作品不僅讓我看清了現代金融詐欺的多樣手段,也深深反思了當代社會在面對巨額財富與名望時的集體盲從與道德失衡。 書中主角雖然出身平凡,卻能在短時間內擁有鋪天蓋地的財力,迅速打入上流社會的權力核心。他利用虛構公司與空殼企業操作龐大的資金流,藉由巧妙規避監管制度,洗錢、轉移資產,並成功矇騙一流銀行家、跨國律師、政要與監管機構。他還以高超的社交手腕與媒體操作,收買輿論、塑造形象,使自己成為全球名流爭相邀請的座上賓。 尤其讓人震驚的是,這場詐騙不僅僅是單一個體的行動,而是一個交織著政商媒體與娛樂產業的錯綜複雜利益網絡。書中詳盡描述了來自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家、部分中東皇室成員、歐洲藝術品交易商、美國好萊塢電影圈名人等,如何一步步被牽入這場看似夢幻、實則骯髒的騙局。主角甚至參與製作奧斯卡級別的電影,頻繁出現在全球頂尖的社交場合,與總統、王子、影星共舞,讓這場詐騙幾乎成為一齣金光閃閃的當代神話。 書中所描繪的各種派對場景、豪華遊艇、私人飛機、天價珠寶,令人目不暇給。但在這些奢華外表的背後,藏著的是國家資產的流失、公眾利益的被掠奪,與法治與制度的全面崩潰。這部作品最令人著迷之處,不在於它揭露多少令人咋舌的細節,而在於它冷靜地揭示了一個無視道德與法律底線的人,如何憑藉著魅力與金錢,贏得世界的信任、敬仰,甚至崇拜。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絕非單純的八卦或煽情敘述。兩位作者身為資深的國際新聞記者,投入了長達四年的調查時間,奔走於全球各地,訪談知情者,蒐集法律文件與第一手資料。他們以冷靜、縝密而具批判力的筆觸,重構出這場世紀詐騙的全貌,讓讀者在情緒起伏之外,也能理性掌握整起事件的背景與發展,並引發深層思考。 本書的章節安排緊...

半夜驚醒再難入睡?最有效的改善方法整理

圖片
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夜深沉沉,突然驚醒,往往已經是凌晨兩三點。一次、兩次,甚至一夜好幾次,每回醒來便再也難以入睡。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焦慮逐漸升高,精神則越來越疲憊。這樣的「半夜驚醒型失眠」(Midnight Awakening)不僅影響每日精神,也耗損內心的安全感與生活品質。本文將系統性探討半夜驚醒的成因、臨床評估、最有效的改善方法,並結合最新科學研究、行為干預、生活習慣調整與中醫特色,給予讀者全面且具體的解決方案。 一、半夜驚醒失眠的成因與類型解析 1. 生理與心理因素交織 壓力與焦慮:情緒壓力、職場與家庭問題、過度擔憂會激活大腦皮質與腎上腺素系統,使夜間難安枕。 內分泌變化:年齡增長、女性更年期、甲狀腺功能異常等,可能讓人體睡眠週期紊亂。 慢性疾病干擾:如胃食道逆流、打鼾(睡眠呼吸中止症)、皮膚癢、夜尿頻繁等,均易觸發半夜驚醒。 個人生活習慣:高劑量咖啡因、酒精、宵夜、晚間激烈運動,皆是夜間反覆醒來的幕後黑手。 2. 睡眠階段與夜間覺醒特性 人體睡眠主要分為「深層非快速動眼期」( NREM )與「快速動眼期」( REM )。大部分人在夜間都會有2~6次短暫清醒,但若清醒時間過長且難再入睡,就會影響整體睡眠品質。 3. 臨床分類常見情境 入睡困難型 半夜易醒型 清晨過早醒型 混合型 本篇文章著重於「半夜易醒型」失眠,即半夜醒來後難以再度入睡的現象。 二、科學機制:半夜醒來後大腦到底發生了什麼? 1. 覺醒系統興奮化 壓力與焦慮會讓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如去甲腎上腺素、皮質醇)升高,產生「警醒」信號,身心難以放鬆。 2. 快速動眼週期(REM)干擾 研究發現,壓力大、焦慮高的個體,其REM期比例會異常變短、清醒切換頻率增加,造成夜間驚醒。 3. 生理睡眠斷裂障礙 疾病(如呼吸中止、胃食道逆流)會讓人被迫從深層睡眠「彈出」,進入清醒狀態。 4. 習慣性焦慮循環 每次半夜醒後擔心再度失眠,導致焦慮感升高,腦內警報系統過度活化,形成「愈焦慮愈難睡」的惡性循環。 三、半夜驚醒的風險與長期健康影響 長期夜間驚醒會讓人體陷入慢性睡眠剝奪(Sleep Deprivation),其可能後果包括: 白天注意力與記憶力下降 情緒不穩、焦慮或抑鬱傾向惡化 免疫力下降,感染風險大增 高...

半夜醒來固定時間?中醫解讀不同時辰的問題

圖片
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每天半夜總是在相同的時間醒來,不管多早或多晚睡,到了那個時間點,總是會突然睜開眼。有人以為是壓力太大,也有人懷疑自己是不是身體出狀況。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現象往往不是單純的「失眠」問題,而是身體的經絡與臟腑在特定時辰的能量變化所反映出的警訊。 中醫認為「人與天地相應」,人體的臟腑氣血運行,與一日十二時辰有著密切關聯。倘若你經常在同一時辰醒來,那其實是身體在提醒你,某個臟腑的氣機運作出現不平衡,需要調理。 一、從中醫角度看睡眠與時辰 《黃帝內經》早有記載:「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陽勝則身熱,陰勝則身寒。」這句話說明了睡眠與陰陽運行的關係。當夜晚陰氣漸盛、陽氣潛藏,人體應順應自然而入眠;而在夜半至清晨時分,陽氣漸升、陰氣消退,氣血循環於五臟六腑之間。如果臟腑氣血運行不順,就可能出現「固定時段醒來」的情況。 中醫的「子午流注」理論指出: 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代表兩小時。 每個時辰都有氣血最多的經絡與臟腑。 若在某時辰經常醒來,表示該臟腑負擔過重或能量運行阻滯。 二、半夜固定時間醒來的代表意義 下面以時辰為主,逐段解析常見的「醒來時段」對應的臟腑問題及調理方式。 1. 子時(23:00~01:00)──膽經旺 此時屬於「膽經」當令,是「陽生陰長」的交替時刻,也是身體進入深層修復的重要階段。 若經常在這段時間醒來,表示肝膽氣鬱、膽汁分泌失衡,可能與情緒壓抑、焦慮、決斷力下降有關。膽主決斷,若膽氣不足,人容易多疑、容易驚醒,有時會出現頭痛或眼睛乾澀。 常見表現: 腦袋停不下來、思緒紛亂。 入睡後淺眠多夢、稍有聲音就驚醒。 有口苦、胸悶、肩頸僵硬或偏頭痛。 調理建議: 睡前可用熱水泡腳、按摩太衝穴與陽陵泉。 日間少飲咖啡與酒精,多攝取綠色蔬菜幫助肝排毒。 培養放下執念的習慣,睡前避免討論工作或爭論。 2. 丑時(01:00~03:00)──肝經旺 「人臥則血歸於肝」,丑時是肝臟進行解毒、修復的高峰期。若這段時間頻繁醒來,常與肝氣鬱結、肝血不足或情緒累積過度有關。 常見表現: 半夜兩點醒來後難再入睡。 夢多、心煩、兩肋脹痛。 女性可能伴有經期不順、胸脹乳腫。 調理建議: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長期壓抑。 睡前適合飲溫熱菊花茶或酸棗仁茶,有助安神。 適量運動、早晨伸展可疏肝理氣。 ...

半夜驚醒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關聯?必看徵兆

圖片
許多人在夜晚會經歷突然驚醒的情況,這往往讓人感到困惑與焦慮。半夜驚醒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是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這種疾病不僅影響睡眠品質,還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記憶力衰退等長期健康問題。本文將全面解析半夜驚醒與睡眠呼吸中止症之間的關聯,並揭示必看的徵兆,幫助讀者及早識別、預防與治療。 一、睡眠呼吸中止症簡介 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一種睡眠呼吸障礙,特徵是睡眠時呼吸反覆暫停或氣道部分阻塞,導致氧氣供應不足。這些暫停會使人頻繁驚醒,無法進入深度睡眠。 1.1 睡眠呼吸中止症種類 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SA):最常見,因上呼吸道阻塞引起。 中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CSA):因中樞神經系統信號問題導致呼吸驟停,較罕見。 混合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兩種型態同時存在。 1.2 影響與危害 睡眠質量下降,日間疲倦嚴重 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高血壓、心肌梗塞) 代謝異常與糖尿病 記憶力與認知功能受損 情緒障礙(憂鬱、焦慮) 二、半夜驚醒的成因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關聯 半夜驚醒是指在睡眠過程中非自願地突然清醒,常見成因包括心理壓力、環境噪音、身體不適、藥物影響。而睡眠呼吸中止症正是造成突然驚醒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 2.1 睡眠呼吸中止症引起驚醒的機制 當呼吸道阻塞,體內氧氣濃度下降,大腦為了重新啟動呼吸,會發出警訊,促使身體從睡眠中突然醒來以恢復正常呼吸。這種反射性覺醒,常在睡眠中反覆出現,導致深度睡眠時間極度削減。 2.2 與其他半夜驚醒原因比較 心理壓力引發驚醒多伴隨焦慮情緒,時間散布不規則。 身體痛症或病理因素造成的醒來較持續且影響睡眠連續性。 睡眠呼吸中止症則因呼吸暫停而反射驚醒,尤其在睡眠中期或深睡眠時段頻繁發生。 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典型徵兆 早期發現睡眠呼吸中止症對預防併發症至關重要,下列徵兆值得注意: 3.1 夜間症狀 打鼾聲音大且不規則,常有呼吸中斷的停頓聲 夜間頻繁醒來,尤其伴隨憋氣感或沙啞咳嗽 睡眠被多次驚醒,甚至有喘不過氣的感受 夜尿增多 出汗過多的夜間休息 3.2 白天症狀 日間過度疲倦,無法集中精神 記憶力與注意力下降 情緒煩躁、焦慮或憂鬱 頭痛,特別是晨起時 口乾舌燥、喉嚨痛 3.3 其他危險因素提示 身體質量指數(BMI)過高 頸部...

半夜驚醒喘不過氣?可能原因與緊急處理方式

圖片
半夜驚醒喘不過氣,是一種常見但令人非常恐慌的症狀,可能涉及多種身體機能異常。主要原因包括心臟功能不全(如心臟衰竭)、睡眠呼吸中止症、恐慌症與過度換氣症候群、以及肺部疾病或上呼吸道問題。針對此症狀,瞭解可能的成因與正確的緊急處理方法,有助於及早求診並避免嚴重併發症。以下將就原因分析、症狀識別、緊急處理方式以及預防建議,詳細說明。 半夜驚醒喘不過氣的可能原因 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是導致半夜驚醒喘不過氣的主要原因之一。心臟無法有效將血液輸送到全身時,血液在肺部淤積,造成肺水腫,呼吸就會困難。患者通常在平躺時會出現喘不過氣的現象,需要坐起來才能緩解,這稱為「端坐呼吸」。其他症狀還包括胸悶、疲倦、下肢水腫等。高血壓、心肌炎、瓣膜疾病、三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是心衰竭的危險因子 。​​ 睡眠呼吸中止症 因呼吸道肌肉鬆弛或結構異常,導致睡眠中呼吸道部分或完全阻塞,造成暫時性的呼吸停止。患者會出現夜間頻繁驚醒、呼吸中止、打鼾嚴重、白天嗜睡、頭痛、口乾等症狀。此症同樣會造成夜半驚醒時喘不過氣,且缺氧可能誘發心律不整或心臟疾病。吸菸、肥胖、鼻部結構異常、酗酒是常見危險因子 。​ 恐慌症及過度換氣症候群 恐慌症患者常在夜間休息時出現自律神經失調,導致心跳加速、胸悶、呼吸急促或窒息感,嚴重時會恐慌性驚醒並喘不過氣。過度換氣症候群則是在不必要且過度的呼吸狀態下,體內二氧化碳過度流失,引起呼吸困難、頭暈、手抖等症狀,常被誤認為心臟病。情緒壓力、焦慮、睡眠品質不佳皆可能誘發這兩種現象 。​ 肺部及呼吸道疾病 肺部感染(肺炎)、氣喘、支氣管炎,及上呼吸道疾病(如喉水腫、扁桃腺腫大等),均會影響呼吸功能,引起夜間呼吸困難。尤其氣喘患者在夜間常有氣道收縮加重,導致喘息和驚醒 。​ 半夜驚醒喘不過氣的症狀識別 突然醒來感覺呼吸困難,胸悶或胸痛。 需要坐起來或端坐才能緩解呼吸困難(端坐呼吸)。 合併有心悸、疲勞、下肢水腫(心衰竭)。 有明顯打鼾、呼吸暫停,白天嗜睡症狀(睡眠呼吸中止症)。 突發性強烈恐慌、心跳加速、發抖、冒汗(恐慌症)。 伴隨咳嗽、喘鳴或發燒(肺部疾病)。 緊急處理方式 若為恐慌症或過度換氣:保持冷靜,嘗試用腹式呼吸法(鼻吸氣、慢慢吐氣,持續5秒以上),可以幫助紓緩不適。可轉移注意力,做肌肉放鬆練習 。​ ...

半夜驚醒影響白天狀態?如何提升睡眠深度

圖片
一、前言:睡眠中最被忽略的「半夜驚醒」 許多人以為「每天睡滿八小時」就是好睡眠,但其實質量遠比時間更重要。若一整夜不時被驚醒或在半夜突然清醒,即使總時數看起來足夠,大腦與身體仍無法獲得充分休息。這種「睡而不養」的狀態,長期下來會造成記憶力下降、情緒不穩、免疫力降低,甚至影響代謝功能與皮膚健康。 根據近年國際睡眠研究資料顯示,有高達35%以上的成年人在夜間出現1至3次不明原因醒來的情況。這些斷續性的覺醒,不僅會破壞深睡眠階段,更可能是身體壓力與神經調節異常的訊號。 本文將深入探討「半夜驚醒」的成因、對白天狀態的影響,以及如何有效提升睡眠深度,找回真正的夜間修復力。 二、半夜驚醒是怎麼回事?淺談生理與心理機制 1. 睡眠結構與「驚醒」差異 正常睡眠由四個主要階段構成:入睡期、淺睡期、深睡期與快速動眼期(REM)。人體會在一夜中經歷約4至6個循環,每次約90分鐘。深睡期與REM期是修復最關鍵的時間,若在這些階段被打斷,大腦無法完整清理代謝廢物或穩定記憶。 所謂的「半夜驚醒」多數發生在淺睡與REM之間的過渡期。身體仍處於放鬆狀態,但神經系統的警覺中心突然被激活,導致瞬間清醒。醒來後常伴隨心跳加快、口乾、焦慮或睡不回去的情況。 2. 生理性因素 自律神經失調:壓力、焦慮或環境刺激會讓交感神經過度活躍,使身體誤以為需要警覺。 血糖波動:晚餐吃太晚、飲食糖分過高,血糖於凌晨下降時會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引起驚醒。 荷爾蒙變化:如更年期、甲狀腺機能異常,都可能影響夜間體溫與神經穩定。 呼吸障礙:打鼾或睡眠呼吸中止造成氧氣濃度下降,身體被迫醒來求生。 3. 心理性因素 半夜驚醒亦可能反映潛在的心理壓力與潛意識活動: 過度焦慮或恐懼的夢境。 未釋放的白天心理壓力。 PTSD或創傷經驗在夜間重現。 若頻繁夢到「逃跑」「坠落」「無法呼吸」等畫面,往往是壓力過載、身體深層緊繃的結果。 三、頻繁驚醒對白天狀態的影響 1. 認知與記憶下降 斷裂的睡眠會影響大腦記憶重組與神經突觸修補,導致注意力難以集中、學習效率下降,甚至產生「腦霧」。 2. 情緒與壓力反應惡化 研究顯示,每晚驚醒兩次以上者,其皮質醇(壓力荷爾蒙)早晨濃度明顯升高。這會造成易怒、焦慮、悲觀等情緒波動。 3. 生理健康拉警報 長期睡眠中...

半夜驚醒是壓力過大嗎?常見心理因素盤點

圖片
現代人幾乎都經歷過這樣的時刻──夜深人靜時忽然驚醒,胸口發悶、心跳加快,甚至難以再度入睡。有人以為這只是巧合,或是單純夢太真實;但實際上,「半夜驚醒」往往是身體與心理釋放壓力的警訊。當壓力被長期壓抑、焦慮持續累積、或內在情緒沒有出口時,大腦在夜間放鬆的階段就可能「反撲」,讓人以一種驚醒、喘息甚至出汗的方式反應出心理負荷。 本文將深入探討半夜驚醒與心理壓力的關聯,包括背後的大腦機制、常見心理因素、特殊族群特徵,以及實際調整方法與護理建議,幫助讀者從根本改善夜間驚醒問題,重新奪回穩定睡眠。 一、半夜驚醒的生理與心理機制 1. 睡眠結構中的「驚醒期」 人類的睡眠分為多個週期,每一個週期約為90分鐘,其中包含淺睡期、深睡期與快速動眼期(REM)。在每個週期結束時,大腦會短暫進入「微醒」狀態。如果此時受到壓力荷爾蒙、情緒波動或身體不適干擾,就可能從微醒轉變為完全清醒。 2. 壓力荷爾蒙的角色 壓力會刺激腦下垂體與腎上腺釋放腎上腺素與皮質醇。當夜晚皮質醇濃度過高,身體會以為仍處在「警戒狀態」,導致熟睡期難以維持。這種現象常見於工作壓力大、焦慮症或長期面臨不確定環境者。 3. 自律神經失衡 過度的心理緊繃會讓交感神經系統長期亢奮,夜晚無法順利轉入副交感系統主導的放鬆狀態。因此,即使人已經閉眼入睡,大腦仍保持「隨時應戰」的準備模式,稍有刺激(例如夢境、睡姿變化、外部聲音)便會驚醒。 二、半夜驚醒的常見心理因素 1. 工作與生活壓力 這是最常見的誘因之一。長期超時、責任壓力、績效焦慮或人際緊張都會造成潛在心理負擔。儘管白天看似冷靜,但夜晚是大腦整合與情緒修復的時間,白天未處理的焦慮就容易在夢境中或早期深睡期爆發,使人驚醒。 2. 焦慮與恐慌傾向 焦慮型性格者容易對未來事件持續擔憂。研究指出,焦慮症患者夜間醒來的次數明顯高於一般人,且在清醒後常伴隨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或胸悶感。這是交感神經突然啟動的結果,即所謂「夜間驚恐反應」。 3. 抑鬱與低情緒期 抑鬱患者常有「早醒型失眠」──清晨三、四點清醒再無法入睡。其原因包括血清素與褪黑激素分泌失衡,以及潛意識中長期的無力感。大腦在深夜缺乏日間刺激時,容易陷入自我反芻與消極思維,導致再度驚醒。 4. 創傷後壓力反應(PTSD) 經歷重大事件(如災難、暴力、喪親)...

【重點推薦】人生大挑戰

當你對人生有過疑問、對命運感到困惑,或曾在夜深人靜時思考「我到底為什麼會出生?」——那你絕不能錯過這三本書。它們不只是解答人生疑問,更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你從未想像過的真相之門。從靈魂的來源、死亡的意義,到神祕的宇宙與外星生命,每一頁都可能顛覆你以往的信念,帶來前所未有的震撼與啟發。點擊連結,親自驗證這場靈性與智慧的深度對話。


(文字)網站:https://toh.org.tw/


(說書)Youtube人間小路:https://www.youtube.com/@sober-minded


(說書)Youtube奇奇解密:https://www.youtube.com/@chichistruthbom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