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4的文章

【讀書心得】去書店買個好人生:日本百萬暢銷作家,教你從閱讀養成8大能力,解決職場煩惱、關係焦慮、未來迷茫

圖片
 作者:千田琢哉 譯者:林詠純 繪者:Bianco Tsai 出版社:今周刊 出版日期:2022/11/24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在現代生活中,面臨職場挑戰、個人關係焦慮、以及對未來的迷茫,這些問題時常讓人感到不知所措。透過閱讀,我們可以獲得解決這些問題的智慧和策略,甚至能培養出多種能力,進而豐富自己的人生。千田琢哉的著作《去書店買個好人生》正是以此為主軸,提供了一個從閱讀中成長的途徑。這本書透過實際經驗,展示了如何通過閱讀培養八大能力,幫助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解決困難。 用閱讀購買別人的時間 書中強調了閱讀的價值在於能以合理的成本獲得他人的經驗與智慧。每一本書都是作者將自己長時間思考與經歷的結晶,閱讀這些書籍無異於用極少的金錢去購買他人寶貴的時間。無論是閱讀書籍還是他人所分享的心得,都能讓我們以較快的速度掌握到新知識和新的觀點。 千田琢哉鼓勵讀者不要因為已讀過別人的書評或重點摘錄而跳過閱讀全書。每個讀者的感受和思考不同,透過自己親自閱讀,才能真正找到與自己心靈產生共鳴的想法。這也是為什麼即便每年出版的書數量龐大,書評和摘要越來越多,但親自閱讀仍有不可取代的價值。 閱讀讓你掌握時間 書中提到「與其將財富自由當作目標,不如將時間自由作為人生目標」。財富自由常被定義為能夠靠被動收入支撐日常開銷,而不再受制於工作壓力。但書中點出了,真正的限制並非財富,而是時間。當我們能夠掌控自己的時間,選擇如何運用它,那麼達成目標的機率將大幅提升。 閱讀能幫助我們提升時間的利用效率,因為它教會我們專注力和優先順序的安排。透過深入思考書中的內容,並將其應用於生活中,能讓我們在時間分配上做出更好的選擇,最終實現時間自由。 透過閱讀提升行動力 書中有句話引人深思:「把書送給別人,更容易記住書中的內容。」這提醒我們,知識的傳遞不僅僅停留在個人範圍內,而是可以擴展到更大的人際圈。書籍本身不僅是一種個人提升的工具,還可以作為人際連結的媒介。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可能因為空間限制無法囤積大量實體書籍,然而,千田琢哉建議,如果發現某本書正適合某個人,那麼將這本書分享出去,不僅幫助了他人,也深化了自己對書本的理解。這種行動力來自於閱讀過程中所獲得的智慧,並且在實際生活中將這些智慧付諸行動,讓閱讀真正產生影響。 閱讀培養溝通力 千田琢哉認為,閱讀是提升溝

【讀書心得】卡內基:人性的優點

圖片
作者:戴爾.卡內基 譯者:雲中軒 出版社:海鷹文化 出版日期:2021/03/04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平裝版-> 傳送門 《卡內基:人性的優點》是一部深入探討人性和情感管理的經典作品。作者戴爾·卡內基在這本書中提出了一系列實用的建議,旨在幫助人們克服內心的焦慮與憂慮,從而過上更加平靜、幸福且充實的生活。該書自1948年首次出版以來,便成為全球讀者的重要指南,特別適合那些感到壓力沉重、每日生活都充滿焦慮、或正在迷茫中尋找人生方向的人。 書中內容不僅幫助讀者學會如何管理情緒,還鼓勵人們自我反省與成長。這並不是一本直接提供解答的書,而是一個提供工具、幫助讀者發掘如何強大自我的指南。它的核心主題集中於如何處理焦慮、制定目標以及維持良好的心理健康,並通過具體案例和故事來闡述其中的道理。 閱讀心得與書中重點分析 在卡內基的書中,第一個重要主題是「如何面對憂慮」。他藉由歷史人物和案例來強調焦慮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並提出了一些具體策略來減輕這種心理負擔。例如,卡內基引用了Sir William Oseler爵士的一個演講故事,透過郵輪隔艙的比喻來告訴我們,應該專注於當下的生活,避免對過去和未來的擔憂。這種「活在當下」的觀念提醒讀者,不應讓過去的遺憾或未來的未知困擾自己,而應該集中精力做好眼前的事情。這與許多現代心理學的觀點相契合,特別是強調正念與情緒管理的理論。 接著,書中進一步探討了「如何分析焦慮」的問題。卡內基引用了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三步驟方法來幫助讀者理性分析自己的擔憂。這三步驟包括:掌握事實、分析問題並作出決策。這種方法非常實用,尤其是在面對壓力和焦慮時,能夠幫助讀者避免陷入情緒的泥潭,而是通過邏輯思考來解決問題。這一章節中,卡內基通過一些實際的案例,展示了這種方法如何幫助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減輕焦慮,從而更加有效地應對挑戰。 除了理性分析焦慮,卡內基還提到了「改變思維方式」的重要性。他強調,許多焦慮的來源其實來自於我們對事情的看法,而非事情本身。書中舉例說明,焦慮的事情往往發生的概率其實極低,因此,我們應該學會用概率的角度來重新審視問題,從而減少不必要的擔憂。這一點讓我聯想到一些現代心理學中的認知行為療法(CBT),其核心理念就是改變我們對事情的認知,以達到減輕焦慮和壓力的效果。 書中的另一個重點是「如何應對不可避免的事情」。卡內基指出,當我們知道某些事

【讀書心得】世界能源未來戰略地圖

圖片
作者:平田竹男 譯者:張嘉芬 出版社:野人 出版日期:2024/05/08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這本書以能源地緣政治為主題,深入探討俄烏戰爭對全球能源版圖所帶來的巨大衝擊與影響。作者平田竹男以其多年來的產官學界經驗,為讀者揭示了世界各國在能源政策上的權衡與考量,並強調了「3E」戰略——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經濟效率(Economic Efficiency)、以及環境問題(Environment)對各國的影響。本文將從書中核心觀點出發,試圖以不同的角度重新梳理當前全球能源局勢,並且對平田竹男的觀點加以延伸與闡述。 全球能源格局的劇變 首先,我們必須理解,能源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更是國際關係中的核心議題。俄烏戰爭顛覆了原本相對穩定的全球能源市場,使得許多國家被迫重新思考能源供應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傳統的能源輸出國,如俄羅斯和中東,憑藉其龐大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在國際舞台上擁有巨大的影響力。然而,俄烏戰爭的爆發讓俄羅斯的能源霸權受到挑戰,許多依賴俄國能源的國家不得不尋求新的能源來源,這種轉變也引發了國際能源市場的連鎖反應。 歐盟成員國是這次能源危機的直接受害者之一。過去,德國等國家高度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尤其是在廢核及去煤的能源轉型政策推動下,天然氣被視為過渡能源。然而,俄羅斯利用其能源資源作為外交武器,逼迫歐洲國家做出能源戰略上的重大改變。德國不得不重新啟動火力發電和核能,這不僅使其原本的碳排放減少計劃受到阻礙,也讓能源安全成為首要課題。同時,義大利、芬蘭等國家也紛紛透過多元化的能源進口渠道,以降低對俄國的依賴。 此外,俄烏戰爭加速了世界其他能源大國的戰略布局。美國憑藉頁岩革命成為能源自給的強國,對俄國能源的依賴度幾乎為零。這使得美國在國際能源市場上扮演了更為積極的角色,不僅出口石油和天然氣,也逐漸成為全球能源市場的穩定力量。同時,中國則加強其在風力和太陽能領域的投資,並藉此提高其能源自給率。中國不僅是再生能源技術的生產大國,更在全球能源轉型中扮演關鍵角色。 3E 戰略的核心價值 平田竹男提出的「3E」戰略,即能源安全、經濟效率與環境保護,為我們提供了理解各國能源政策的重要框架。在能源安全方面,世界各國都在尋找能夠確保穩定能源供應的長期解決方案。美國透過頁岩革命降低了對中東石油的依賴,

【讀書心得】心態致勝領導學:最新組織心理學,培養成功的成長心態

圖片
作者:瑪麗‧墨菲 原文作者:Mary C. Murphy 譯者:周羣英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4/06/28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軟精版-> 傳送門 《心態致勝領導學》這本書揭示了個人成長與成功的關鍵心態,而其中的成長心態與定型心態對於個人的行為和結果影響深遠。延伸到組織層面,領導者的管理風格及組織文化將深刻影響員工的表現。瑪麗‧墨菲在她的書中指出,組織和個人一樣也擁有屬於自己的心態光譜,這不僅影響內部人員,還能改變組織的發展方向。這篇讀書心得將基於這本書的理論,探討領導風格與組織文化如何影響企業的成敗。 領導者的影響力與心態文化 一個領導者對組織心態的塑造作用極大,這在微軟的轉型和推特的危機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微軟執行長薩提亞·納德拉之所以能夠帶領微軟重回巔峰,正是因為他在公司內推廣了成長心態。成長心態強調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和學習來提升的,這種理念使得員工能夠更勇於接受挑戰,敢於試錯,並不斷改進自我和工作流程。納德拉通過營造一個擁抱失敗和創新的環境,賦予員工更多自由和責任,從而促進了公司內部的創新和多樣性。這不僅讓微軟在技術上不斷突破,還帶動了公司整體文化的轉變,員工因此更願意投入和貢獻。 相較之下,推特在伊隆·馬斯克接手後卻陷入危機。馬斯克的領導風格偏向一種「天才文化」的定型心態,認為能力是天生的,難以改變。這導致員工之間的競爭加劇,而非協作。組織內部的氣氛逐漸走向僵化,創新力減弱,人才流失。這種缺乏心理安全感的環境讓員工不敢冒險,從而減少了整體公司的韌性與創新潛力。因此,推特陷入危機並非單純的市場挑戰,而是組織內部文化的崩潰。 組織心態的兩大類型:定型心態與成長心態 墨菲的研究揭示,組織的心態同樣具有光譜特徵,介於定型心態與成長心態之間。定型心態的組織往往認為人的能力是天生且固定的,這些組織強調表現優越的重要性,並且對失敗和錯誤持極度負面的態度。這種文化會使員工更關注如何避免失敗,而非如何學習和成長。員工在這樣的環境中容易失去動力和創造力,甚至會為了維護「聰明」的形象而迴避挑戰。 另一方面,成長心態的組織則強調學習和進步。這些組織認為員工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和反思來提高的,因此,他們鼓勵員工挑戰自我,並從錯誤中學習。這種文化培養了創新、韌性和合作精神,員工在面對困難時能夠更加堅持,並且

【讀書心得】一本書讀懂科技趨勢關鍵詞:ChatGPT、自駕車、量子電腦、DAO……人人都該學的49個最新科技及商業應用

圖片
作者:金敏九 原文作者:김민구 譯者:陳柏蓁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4/06/06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一本書讀懂科技趨勢關鍵詞》這本書讓我對現代科技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份知識的指南,更是一座理解科技與未來社會的橋樑。作為一位文科生,之前對許多科技概念感到陌生和困惑。然而,這本書以簡單易懂的語言,向我展示了各種前沿技術,從生成式AI到量子計算,從6G到循環經濟,讓我一步步走入這個快速變遷的數位時代。 這本書之所以能吸引我,是因為它緊密貼合了我們生活中的科技變革。每個科技名詞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現實應用。書中介紹了許多看似遙不可及的科技,但實際上,它們已經深深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工作、乃至投資決策。例如,ChatGPT作為一個生成式AI,它能模擬人類對話,這不僅顛覆了我們對AI的傳統認知,更讓人感受到未來智慧科技無限可能。 ChatGPT的崛起引發了我對人工智慧發展的深入思考。過去,我對AI的理解僅限於一些簡單的機器學習,甚至覺得它僅僅是幫助自動化流程的工具。現在,我意識到AI在創造內容、提供決策支持方面的潛力無窮,尤其是在生成式AI技術的推動下,像ChatGPT這樣的工具能夠進行人類無法預見的創新。這不僅改變了我對技術的看法,也提醒我應該積極學習和適應科技的迅速發展。 除了ChatGPT,書中提到的量子計算也是我感興趣的部分。量子電腦是未來的技術,它以比傳統電腦更快的速度解決問題。傳統電腦依賴於二進制的運算方式,而量子電腦利用量子位的特性,能夠同時處理大量的數據。這項技術雖然尚在發展初期,但已經開始在許多領域中展示出它的潛力,特別是在醫療、金融、科學研究等方面。量子計算有望解決我們當前的技術瓶頸,並為未來創造更大的商業機會。 在書中,不僅僅是量子計算,還有許多新興的技術讓我感到驚奇。元宇宙這個詞彙近年來成為熱門話題,但它與我們所熟悉的虛擬現實(VR)和擴增實境(AR)有什麼不同?元宇宙超越了單純的視覺和感官體驗,它是一個虛擬與現實交融的數位生態系統,人們可以在其中進行社交、商業活動甚至建立經濟體。這不僅僅是一個科技現象,更是一個可能改變我們生活模式的趨勢。 這本書的另一個特色是它關注了氣候變化和環境議題,例如碳中和和循環經濟。隨著全球暖化問題日益嚴重,

【讀書心得】分餅:源於猶太經典《塔木德》的商業法則,賽局理論大師教你找出隱而未見的價值,給對方想要的,也得到自己想要的

圖片
作者:貝利.奈勒波夫 原文作者:Barry Nalebuff 譯者:周群英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24/06/26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分餅法》這本書介紹了談判中的核心理念與策略,特別是如何在談判過程中做到公平分配、創造雙方共贏的局面。書中的核心概念,即「分餅法」,可以幫助談判雙方找到一個合理的方式來分配彼此共同創造的價值,而不是以單方面的利益最大化為目標。這種策略適用於各種談判情境,無論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還是高風險的商業談判。 本書由耶魯大學商學院教授貝利·奈勒波夫撰寫,他是賽局理論的專家。書中的理論基於賽局理論,強調透過合作創造更大價值,而不是在有限資源上展開爭奪。奈勒波夫認為,談判並不是零和遊戲,而是一個雙方共同創造價值的過程。因此,談判者應該專注於如何「把餅做大」,而不是單純爭奪餅的大小。 「分餅法」的核心理念 書中的核心概念是「分餅法」,這種方法認為談判中的利益分配應該基於雙方共同創造的價值,而不是各自的利益要求。具體來說,當雙方合作能夠創造出更大的價值時,彼此之間的分配應該根據這個新增的價值來進行。這與傳統的談判方式有很大不同,傳統方式往往是雙方爭奪固定資源,誰能爭取到更多,誰就獲勝。 奈勒波夫強調,談判的成功不在於誰能拿到更多,而在於如何找到一個公平的分配方式,讓雙方都能從中獲益。他在書中提出,這種方法不僅適用於商業談判,還能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情境,例如家庭分工、租房協議、工作面試等。 案例分析與應用 書中充滿了真實案例,展示了「分餅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例如,奈勒波夫曾協助可口可樂公司成功併購誠實茶,並幫助NBA資方與球員工會進行談判,這些案例都展示了「分餅法」在高風險談判中的有效性。 在這些案例中,奈勒波夫展示了如何運用賽局理論來分析雙方的利益,並找到一個合理的分配方式。例如,在可口可樂與誠實茶的併購案中,雙方最終通過合作,創造了更大的市場價值,而不是僅僅關注如何分配現有的資源。這種共贏的結果,不僅提高了談判的效率,也讓雙方都感到滿意。 如何應對不同談判對象 書中還討論了如何面對不同的談判對象,特別是當對方不了解或不願接受「分餅法」時,應該如何應對。奈勒波夫認為,當面對一個不懂得合作或只關心自己利益的談判對象時,談判者應該更加注重說服對方,讓對方了解合作所能帶來的好處。

【讀書心得】不要出生,是不是比較好?厭世時代的生命哲學

圖片
作者:森岡正博 譯者:卓惠娟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24/01/31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讀完《不要出生,是不是比較好?》這本書後,讓我對生命的意義和存在的本質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這本書並不是一部傳統的心靈雞湯,也非純粹的悲觀主義之作,而是透過冷靜、理性的哲學視角,探討人生、生命、死亡與存在之間的種種關聯。作者森岡正博引述了多位哲學思想家的見解,從反出生主義的角度切入,挑戰了我們對生命和苦難的既有認知。 反出生主義的起源與思考 書中引用了貝納塔(David Benatar)的「誕生傷害論」,這是一種極具挑戰性的哲學觀點。貝納塔主張,出生本身就是一種損害,並認為不出生的人無需經歷生命中的苦難,因此從道德上來說,不出生是更好的選擇。他的理論將幸福與苦難進行了數學式的對比:即使一個人擁有幸福美滿的人生,這樣的幸福也無法抵消生而必經的痛苦。根據貝納塔的觀點,我們應該主動降低出生率,甚至最終走向人類的滅絕,因為這樣可以減少痛苦。 這一論點或許在許多人眼中過於極端,甚至難以接受。畢竟,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仍然渴望追求幸福與快樂,儘管在這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經歷痛苦。然而,貝納塔的思考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去審視生命的本質:即是否有必要承受痛苦,才能體會到生命的價值? 浮士德的生命抉擇:肯定與否定的兩難 書中也引用了歌德《浮士德》中的經典角色梅菲斯特與浮士德,探討了出生與存在的意義。浮士德渴望擁有更多的生命經驗,即便知道幸福可能會轉瞬即逝,痛苦隨之而來,他仍然願意接受生命的挑戰;而梅菲斯特則徹底否定了任何形式的出生,認為宇宙應該是虛無,任何事物的誕生都是無意義的。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對讀者形成了強烈的思維碰撞:我們是否應該肯定生命中的美好,哪怕痛苦無可避免?還是該如梅菲斯特一般,認為不出生是最好的選擇? 這個問題很難有一個絕對的答案。浮士德的選擇代表了一種積極的生命態度,他願意為了可能的幸福而承受痛苦。而梅菲斯特則反映了一種更為消極的哲學觀點,拒絕所有的痛苦與歡樂。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無疑會不斷自問:如果我們有機會重新選擇,是否還會願意出生? 叔本華的無欲與涅槃 另一個書中探討的重要哲學家是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他主張生命的本質是一種痛苦,而這痛苦的根源來自於人類無止盡的欲望。叔本華

【讀書心得】大夫訓練Ⅱ:確立強壯人生的訓練指引

圖片
作者:吳肇基 出版社:堡壘文化 出版日期:2024/09/11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在現代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為越來越多人關注的焦點,而《大夫訓練》這本書正是為那些想要提升身體素質的人提供了深入的指引和科學的基礎。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健身書籍,更是一個訓練的百科全書,涵蓋了從有氧訓練到阻力訓練,從健康訓練到如何面對慢性疾病的運動策略,為讀者提供了全面而具體的知識。 健康與訓練的基礎邏輯 《大夫訓練》強調了訓練的重要性,特別是阻力訓練和有氧訓練的平衡。在書中,我們能夠學到,單單依靠有氧訓練,雖然能夠提高心肺功能,但無法完全對抗肌肉、骨質的衰退。而阻力訓練則是能夠真正促進肌肉增長、加強骨質,進而提升整體活動能力,對於抗衰老、改善健康非常有效。因此,無論年齡大小,我們都應該關注阻力訓練,這不僅能夠讓我們更強壯,也能夠提高生活品質。 不同訓練方式的核心要素 本書深入解析了不同訓練方法的科學基礎,從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到穩定狀態有氧訓練(MICT),每種訓練方式都有其適應的對象和效果。HIIT因其短時間內高效的燃脂效果,成為了當今熱門的訓練方式之一;而MICT則是更加適合那些想要穩定提升心肺功能的人。這些訓練方式在不同的強度區間內,都能夠對代謝系統產生不同的影響,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是訓練成功的關鍵之一。 此外,書中還探討了「第二區心率訓練」這個概念,這種訓練強調在中低強度的區間內進行長時間的穩定訓練,有助於提高耐力、加強脂肪的燃燒,特別適合長跑或自行車等耐力運動者。 阻力訓練的關鍵原則 阻力訓練在本書中佔據了很大的篇幅,這是因為阻力訓練是維持肌肉質量和骨質健康的最重要方式之一。書中詳細說明了如何進行高效的阻力訓練,包括訓練的強度、次數、動作選擇等細節。阻力訓練的核心在於「漸進式超負荷原則」,即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增加訓練的負荷,讓身體持續適應更高的挑戰。 書中強調的另一個概念是「大重量訓練」的重要性。很多人可能會擔心大重量訓練會對身體造成負擔或損傷,但事實上,只要在專業指導下正確進行,大重量訓練可以帶來顯著的肌力和骨質增強效果。特別是對於年齡較大的人群來說,大重量訓練能夠有效抵抗骨質疏鬆和肌肉萎縮的問題,進一步改善生活質量。 訓練對慢性疾病的影響 本書也特別關注慢性疾病患者的訓練需求,這是與一般健

【讀書心得】三等車票

圖片
作者:希瑟‧伍德 原文作者:Heather Wood 譯者:黃芳田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21/06/05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三等車票》是一部充滿情感和衝突的故事,讀來如同一場心靈的旅程,激發了讀者對於生命、信仰與文化的深刻思考。故事以印度孟加拉邦的一個貧窮小村莊為背景,富裕的遺孀為了讓村民能夠看到外面的世界,用她的遺產安排了一趟環遊印度的旅行,這一決定改變了整個村莊,也深深影響了每個人的生命。 這段故事的核心在於「變化」,不論是村民們的內在心境,還是他們對世界的理解,這趟旅程成了他們人生中的重要轉折點。對於大多數從未踏出過村莊的村民來說,這次旅行不僅是地理上的遠行,也是心理上的挑戰。他們帶著緊張、不安,甚至是對未知世界的恐懼,但最終他們還是選擇了出發。 旅行的第一批是村莊裡的老人。這些經歷過歲月洗禮的老人,面對外界的世界依然充滿了驚訝和好奇。書中詳細描述了他們抵達每一個地方的反應:對於大城市擁擠的街道、繁忙的生活節奏感到震撼,對於不同地區的宗教儀式、神明敬拜方式感到新奇。印度的多神信仰讓村民們見識到了多樣性,他們開始意識到,世界並非像他們在村莊中所認知的那麼單一。每一個城市的景觀、習俗、文化和信仰都讓村民們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 然而,這趟旅程並非一帆風順。書中的人物各自面對著自己心靈深處的挑戰。有人在旅途中重新找回了過去失去的信心,那些曾經因為貧困或命運而放棄的夢想在異地重燃;也有人在見識到外界的繁華與進步後,開始學習新的事物,打開了對未來的期待;但同樣地,也有人因為懼怕變化而固步自封,甚至在這趟旅程中退縮了。故事中的人物對於變化的不同反應,正如人生中面對挑戰時的多樣態度,有人迎難而上,有人選擇逃避。 村民們不僅在旅途中見證了生與死的交替,也不得不正視生命的無常。當旅途中的一名村民不幸過世,這場面對死亡的經歷讓大家開始反思,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對於留在村莊中過著一成不變生活的人來說,這趟旅程的意義無法用好壞來簡單評斷。書中沒有給予讀者一個標準答案,而是通過這些複雜的情感和事件,讓每個讀者自行去思考:改變是必然的,但改變是否帶來更好的結果,或許是因人而異。 書中對印度的描繪豐富而細緻,透過村民的視角,讀者仿佛也能跟隨他們的腳步,一同探索這個多樣且充滿矛盾的國度。從村民們初次踏入大城市的震

【讀書心得】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她如何謀弒母親、婆婆與丈夫

圖片
作者:胡慕情 繪者:Irene Chung 出版社:鏡文學 出版日期:2024/01/26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有聲書-> 傳送門 這本書以台灣史上首例女性連環詐欺弒親案為背景,從女性的角度來探討這個震驚社會的事件。透過資深記者胡慕情的筆觸,讀者能夠深入了解林于如這位女死囚的內心世界,並且重新思考犯罪背後的社會結構與人性複雜性。 文章中,胡慕情特別強調,犯罪行為並非僅僅出自個人意願,而是社會、家庭、個人心理與外在環境交錯的結果。林于如的故事便是這種交織下的產物,她並非單純的「驚世媳婦」或「黑寡婦」,而是一個在多重壓力與絕望中走向犯罪的複雜人物。這本書不僅是對案件本身的報導,更是對於「罪惡」的哲學性探討:犯罪究竟是個人選擇的結果,還是背後有著更深層的社會問題? 透過林于如案,胡慕情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是否可以只透過犯罪的結果來評判一個人的全部?媒體報導與社會輿論常常將犯罪者簡化為符號,忽略了他們背後的情感和遭遇。林于如被描繪成冷血的殺人犯,但當我們進一步了解她的生活軌跡時,會發現這並非一個簡單的好壞之分。書中多次提到,她的犯罪行為與心理狀態有很大關聯,甚至涉及精神健康問題。這使得人們不得不反思,究竟死刑是否為唯一的解決方案?死刑是否能真正解決犯罪背後的社會問題,還是只是將問題簡單化處理? 胡慕情在書中透過多次與林于如的書信往來與面對面的獄中訪談,揭開了這個被社會定義的「黑寡婦」背後的另一面。在媒體報導中,林于如的形象被塑造成一個貪婪、無情的女性,然而透過書中的記錄,我們可以看見她如何面對自己內心的痛苦,如何一步步走向絕望的深淵。這些記錄不僅僅是犯罪的描述,更是對人性與命運的探索。 書中,林于如的自傳部分特別具有衝擊力,她描述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如何從一個女兒、妻子到母親的角色變遷,並逐漸被家庭壓力與外界的期望壓垮。這些壓力最終導致她在情感上崩潰,進而走上了無法回頭的犯罪道路。書中描繪的這段過程讓人深感震撼,也讓讀者不得不反思,我們對待女性、對待家庭角色的方式是否過於苛刻? 此外,書中也揭露了台灣媒體如何對此案件進行報導。媒體往往喜歡誇大犯罪者的惡行,將他們妖魔化,以吸引公眾注意。這使得林于如的形象更加單一化,成為社會譴責的對象。但書中透過多方訪談與深入調查,揭示了案件背後更複雜的現實。這提醒我們

【讀書心得】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若你打從心裡相信「我家孩子不會變壞」,請務必閱讀本書

圖片
作者:出口保行 譯者:李彥樺 出版社:悅知文化 出版日期:2024/04/22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這本書由犯罪心理學家出口保行所著,這位曾在日本法務省工作過的作者,針對曾經分析過的一萬名非行少年,以豐富的心理學知識為基礎,透過實際案例,探討父母言語對孩子心理發展的重要性。作者指出,不僅貧窮、虐待、怠忽親職會影響孩子的行為,甚至許多看似正常的家庭,父母在無意中為孩子做出的決定或講出的話語,也可能讓孩子偏離正軌。 一、言語的力量:無形的影響 這本書的一大重點在於語言的影響。當父母與孩子溝通時,無論是在催促、鼓勵還是指導,言語的選擇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心理狀態與行為。作者指出,諸如「快一點」這類常見的催促語句,表面看似無害,但實際上卻可能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許多父母經常對孩子說這樣的話,卻忽視了孩子對時間感和任務急迫性的理解不同於成人。因此,當父母過於頻繁地催促孩子,卻未給予充分的解釋時,孩子可能無法理解其中的理由,進而產生抵抗心理或焦慮感。 這讓我反思自己的親子互動。身為一個家長,我也常常對孩子說「快一點」,卻忽視了孩子無法像成人一樣預見事物的後果。閱讀這本書後,我開始嘗試改變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嘗試以更耐心的方式引導他們。例如,書中提到可以問孩子「你覺得現在是做什麼的時間?」或「你打算什麼時候做?」這樣的引導式問題,讓孩子能夠自己思考時間安排,從而內化對時間的掌控。 這種耐心的引導儘管耗時,但長遠來看對孩子的時間管理與自律能力有非常大的幫助。當孩子能夠學會自己規劃時間,這不僅是為了完成眼前的任務,對他們未來面對人生挑戰時也能更有組織和計劃性。因此,書中強調父母需要花時間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並非要立即看到回報,而是幫助他們培養終生受用的技能。 二、鼓勵與稱讚:動力的真正來源 書中也深入探討了「加油」這類常見的鼓勵語句。作者認為,單純的「加油」並不能有效激勵孩子,因為真正的動力必須來自內心,而非外界的壓力或他人的期望。這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在與孩子溝通時是否過度依賴這些「空泛的鼓勵」,而忽視了具體的行動稱讚。 書中提到的「習得無助感」是每個家長應該警惕的心理狀態。當孩子在面對困難時,父母的無效鼓勵可能會讓孩子覺得無論如何努力,結果都不會改變,進而產生放棄的念頭。為了避免

【讀書心得】老派工作是潮的:當年輕的創意靈魂碰上傳統的職人手作

圖片
作者:理查・歐塞霍 原文作者: Richard E. Ocejo 譯者:馮奕達 出版社:二十張出版 出版日期:2022/07/27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平裝版-> 傳送門 這本書記錄了作者從 2007 年 2 月開始,到 2013 年 8 月結束,親身投入並觀察四種手工職業的日常工作,包括調酒師、釀酒師、理髮師以及切肉師。這些職業看似尋常,卻在作者的深度研究和觀察下,展現出無與倫比的魅力和生命力。作者不僅是觀察這些職人,還試圖實際參與其中,並花費至少一年的時間深入體驗他們的工作與生活,從而體會到每一個職業所蘊含的文化、哲學與技術價值。 這些職業表面上看似簡單,甚至在現代社會中被視為「底層勞動」,但在書中,這些職人透過他們的專業技術和深厚的文化修養,賦予了這些職業全新的意義。這種對職業的重新定位,讓他們從傳統的勞動者形象轉變成新時代的精英職人。這些職人的生命韌性與多樣性,讓人不禁反思,許多人雖然擁有看似安穩的工作與生活,卻因缺乏熱情與投入,而陷入一種內在的窄化,失去了追求真實自我的機會。 這些職人不僅僅是在工作,他們的選擇也體現了他們對自我身份的認同。在現代社會,工作不僅僅是賺取薪水的手段,它更是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在社會中定位的方式之一。這本書所描繪的四種職業,經歷了社會文化變遷後,逐漸轉型為新時代的「酷」工作。這個轉變主要來自三個社會趨勢:品味的重塑、城市的再生以及後工業時代的新經濟崛起。 過去,品味常與社會階層掛鉤,只有高價商品才能代表高品味。然而,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這種觀念逐漸被顛覆。現代的精英不再單純依賴高價奢侈品來表現自己,反而更傾向於選擇具有文化意涵和理念的產品,如推崇永續理念的釀酒產品,或是充滿個性與獨特性的調酒吧。這種趨勢不僅代表了品味的重塑,也反映了現代人對於文化與身份的重新定義。 隨著二次世界大戰後製造業的外移,許多曾經繁榮的工業城市逐漸衰落。然而,從 1980 年代開始,年輕的專業人士開始對郊區生活產生厭倦,並選擇回到城市中心,這種現象被稱為「城市復興」或「仕紳化」。這些新一代的城市居民通常受過高等教育,追求創意和獨特性,並帶動了這些城市的復興。他們的生活方式影響了當地的經濟結構,催生了許多為這些年輕精英服務的高品質店鋪,從而促成了新型態的知識經濟和小規模工匠經濟的興起。 這種小規模的工匠經濟強調手工藝的精緻感,並且賦予了產

【讀書心得】同情者

圖片
作者:阮越清 原文作者:Viet Thanh Nguyen 譯者:顏湘如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18/01/04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同情者》是一部充滿深刻內心戲與文化衝突的小說,對於那些想從多重視角去理解越戰背景、探索自我認同問題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讀的作品。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戰爭的故事,它更深入地剖析了身份認同的迷茫、文化衝突的痛苦,以及一個人在複雜世界中尋找自我定位的掙扎。讀者能從不同的層次和角度,去體會小說所揭示的人性與歷史的重量。 1. 適合的讀者群 這本書非常適合那些對越戰歷史、心理描寫有興趣的人。特別是那些想要用不同的觀點來理解這場歷史上重要的戰爭的人。《同情者》提供了一個相對罕見的視角——越南間諜的觀點,這與以往多以美國軍人的角度描寫越戰的作品不同。這位間諜既是越南人,又具有西方文化背景,讓故事中的角色處在不同的文化與價值觀衝突之中,呈現出複雜而細膩的內心世界。 同時,那些喜愛小說中內心戲豐富,對自我認同、價值觀衝突進行深入探討的讀者,會發現這本書的情節雖然看似平靜,但實際上蘊含著巨大的內在張力。小說中的每一個選擇、每一次內心對話,都是角色在掙扎、在尋找自我定位的過程。這些深層次的心理描寫,會讓喜愛深度思考人性與社會問題的讀者感到共鳴。 2. 故事梗概與核心衝突 《同情者》的主角是一位越南裔間諜,在越戰期間,他秘密地為北越政權提供情報,卻同時在美國受過高等教育,深受美國文化的影響。這種雙重身份讓他在戰爭的兩邊都有著深刻的牽連與情感糾葛。作為一名訓練有素的間諜,他的主要工作是滲透進南越政府,並向北越政府提供機密信息。然而,作為一個半越南半法國的混血兒,這種文化身份上的分裂與衝突,成為他個人心理與情感掙扎的核心。 在小說的開頭,這位間諜對自己雙重身份的定位是清晰的。他認為自己既能融入越南文化,也能理解西方的價值觀,這讓他能夠冷靜地評估局勢,並做出理智的決策。然而,隨著故事的發展,讀者可以看到主角逐漸陷入了自我身份的迷失中。這種迷失不僅僅是因為他作為一個間諜的雙面身份,而是他在不同文化價值觀中的徘徊與矛盾。他的好友是一名堅定的南越軍人,對北越充滿敵意,而他自己卻在為北越服務,這種對立的關係進一步加劇了他的內心矛盾。 3. 文化與身份認同的探討 作者阮越清巧妙地利用主角的

【讀書心得】少,但是更好

圖片
作者:葛瑞格.麥基昂 原文作者:Greg McKeown 譯者:詹采妮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1/12/29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書籍《少,但是更好》探討了專準主義這個概念,作者透過深入的探討,強調如何在生活中篩選出真正重要的事物,並專注於達到最佳效果。這讓我聯想到一位朋友的現實生活,這位朋友最近忙於準備各種專業證照考試,從保險到投資理財,儘管他對這些領域並非一開始就感興趣。然而,他的家人認為這些證照對他的職業發展有幫助,於是建議他去嘗試。除了備考,他還得應付生活中的瑣事,例如協助家人處理日常雜務、照顧小外甥女等。 在與他通話時,我感受到他的疲倦和無奈。雖然他的本意是想幫助家人,但也不免讓人擔憂他是否能在繁忙的日程中抽出時間來真正投入自己想做的事。這樣的生活安排讓我不禁反思,當我們把時間耗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時,是否錯過了對自己更有意義的選擇。 《少,但是更好》中的專準主義強調,我們應該學會篩選生活中的種種選擇,並有勇氣對不必要的事情說不。作者提出的一個核心觀點是:「你唯有允許自己不再照單全收,不再對每個人說好,你才能對真正要緊的事情做出最高貢獻。」這提醒我,我們經常會因為怕得罪他人或想要取悅所有人,而勉強自己接受不必要的責任,最終陷入過度疲憊,反而無法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有所突破。 這個觀點在現代社會中尤為重要,因為我們經常被各種選擇和責任壓得透不過氣。我們被鼓勵要「多多益善」,但事實上,「少」才是讓我們獲得真正成就的關鍵。這就如同書中的一句話:「最沒意義的事,就是努力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做根本不該做的事。」這讓我聯想到一位同事,她的工作職責是採購,但她總是被公司內部其他部門的雜事分心,結果導致她無法專注於真正應該做的工作——尋找最佳供應商並為公司節省成本。這種無法拒絕不相關任務的結果,不僅影響了她的工作效率,也讓她在公司內的評價受到影響。 《少,但是更好》也提出了三個重要的原則,幫助我們實踐專準主義:精挑、簡化和準確執行。精挑是指我們需要學會選擇那些真正能為我們帶來價值的事物,而簡化則是在精挑的基礎上,去除多餘的負擔,讓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更輕鬆。當我們精挑出真正重要的事情後,就可以簡化我們的生活,進而將更多的精力放在這些少數重要的目標上。最後,準確執行則是在我們篩選並簡化後,能夠專心致志地去實現那些

【讀書心得】上游思維:在問題發生前解決的根治之道

圖片
作者:丹.希思 原文作者:Dan Heath 譯者:廖亭雲 出版社:究竟 出版日期:2021/03/03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上游思維》這本書的核心理念在於,作者丹·希思提倡一種「預防勝於治療」的思維方式,即「上游思維」。這種思維強調在問題尚未出現或擴大之前,就採取行動來預防和解決,而非等問題發生後才手忙腳亂地應對。 上游思維的本質 上游思維,顧名思義,是在問題發生的「上游」找出根本原因,並在問題出現前就進行處理。這種思維與一般的「下游思維」截然不同。下游思維指的是當問題已經出現時才開始尋求解決方案,往往處於被動應對的狀態。反之,上游思維強調主動出擊,提早識別潛在問題並加以處理。從一個更廣泛的角度來看,上游思維可以適用於個人生活、企業管理、公共政策等多個領域。 現代社會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挑戰,無論是人際關係、工作壓力,還是健康問題,似乎總是應接不暇。當我們疲於應付這些問題時,往往會陷入「滅火」的循環,處理問題時不斷地反覆應對相同的困境,卻忽視了這些問題的根本源頭。在這種情況下,書中的「上游思維」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幫助我們找到更有效的解決方案,從源頭上預防問題的產生。 為什麼人們偏好下游思維? 儘管上游思維看似合理且高效,然而,大多數人仍然偏好下游思維。這其中的原因值得探討。 首先,下游行動往往更具即時性和可見性。當問題發生時,迅速解決會帶來即時的滿足感和成就感,這也是為何「救火英雄」總是能得到更多的關注和讚美。相對來說,預防性的上游行動則更為隱蔽,因為它的成效不易被立即觀察到,甚至可能在短期內無法看到成果。換句話說,上游行動的成功通常體現在「問題沒有發生」,這種看不見的成效往往難以讓人感受到成就感。 其次,現代化的分工制度讓個人和組織更專注於自身的職責範圍,這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上游思維的發揮。當問題的發生超出了個人或部門的職責範圍時,許多人會選擇視而不見,認為「這不是我的問題」,導致問題在下游逐漸累積和擴大。這種「隧道效應」的結果就是,大家只專注於當前手頭的問題,而忽略了更大的整體性問題。 此外,資源的分配也是一個阻礙上游行動的因素。上游行動通常需要更多的時間、精力和資金投入,而這些資源往往被優先分配給下游的「即時解決方案」。這種「事後補救」的資源分配模式進一步加劇了人們對下游思維的依賴。 如何

【讀書心得】兆億大戰:指數型基金與ETF如何崛起成為大眾致富金鑰,並改變全球投資樣貌

圖片
作者:羅賓・魏吾絲 原文作者:Robin Wigglesworth 譯者:朱怡康 出版社:行路  出版日期:2024/04/03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投資界對於ETF(交易所交易基金)和指數型基金的狂熱如火如荼,這本書深入探討了這類金融工具的歷史,無疑是值得一讀的佳作。從這些基金的誕生背景,到其成為主流市場的過程,讓讀者重新審視這種被動投資方式是否真能戰勝市場,抑或是在規模龐大之後,反而成為了市場的一部分。作者以流暢的敘述和詳細的故事,展現了指數型基金的興起過程,不僅將其中的金融概念闡述得淋漓盡致,還加入了譯者對ETF風潮的適當註解,讓這本書更具時代意義。 從巴菲特的百萬賭局談起 這本書的開篇,便以金融界一場著名的賭局為引子,將巴菲特與避險基金老闆之間的十年百萬美元賭局娓娓道來。這場賭局以指數型基金和主動管理基金的投資績效為主題,最終的結果讓眾人跌破眼鏡。透過這場賭局,作者引領讀者回溯至百年前,一位數學家早已提出的「隨機漫步理論」,即股市波動如同醉漢漫步,充滿不可預測的隨機性。這一理論挑戰了傳統投資者的觀點,令大家不禁思索:在這樣的隨機環境下,投資決策的勝負是否真能掌握? 奇特人物的創新故事 本書最為迷人的部分,莫過於其中一系列有關創新人物的故事。參與指數型基金與ETF誕生的並非全是金融學科班出身的人士,反而很多來自各行各業的「異數」人物,在機緣巧合下,意外成為這一金融革命的關鍵推動者。例如,有運動員因傷退役轉戰金融業,有退伍軍人,有在鄉村務農的農夫,甚至有原本打算成為牧師的神學院學生,最終都在金融領域找到了人生的意義。這些人物的多樣性及其背後的故事,為ETF與指數型基金的創新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 有趣的是,這些人物進入金融領域的過程,多半是出於意外或挫折,而非一開始便立志於此。運動員因傷轉行、心臟病發的金融專業人士、患病的學者,甚至因氣喘不得不搬到鄉間的科學家,都在這些看似困境的生活轉折中,激發出創新的數學模型與投資理論。這種帶有偶然性和命運轉折的過程,讓人不禁聯想到上帝似乎在與人類開玩笑——在這樣一個追求掌控未知的領域,往往是那些無法預測的偶發事件,帶領這些人物走向成功。 創新誕生的混亂與漫長等待 當我們提到金融和投資,往往聯想到快節奏與高壓力。然而,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反映了指數型基金的創新,在一開始並不

【讀書心得】心態致瘦:諮商心理師的21堂身心減重課

圖片
作者:蘇琮祺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22/11/01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這篇讀書心得反映了一位讀者在閱讀一本關於健康、心理與運動的書籍後的真實感受。這本書由心理師撰寫,主題圍繞在心理層面,提供的建議著重於心態與內在動機的培養,而非具體的操作指南。本文作者分享了對書中內容的思考與疑惑,尤其是對書中建議的一些具體行動提出了個人見解與質疑。在這篇讀書心得中,我們將深入探討讀者在書中的經驗,並延伸討論書中內容的適用性與局限性。 心理層面的建議與實際操作的矛盾 書中首先提到的「事先承諾」,讓讀者感到困惑。作者引用了書中的建議,說明如果不想運動,可以透過繳交高額健身房會員費或是提前與他人約定運動時間來增加執行力。然而,這種策略引發了讀者的質疑:即便付出高額費用,若缺乏內在的動力,最終結果可能依然是浪費金錢而無法持續進行運動。 這裡暴露了書中心理層面建議的一個潛在問題:外在壓力或懲罰(如高額會費)是否真的能有效驅動人們行動?對於某些人來說,這種方式可能會激勵他們,但對於另一些人來說,這種外在強迫的方式可能適得其反,進一步增加心理壓力並引發反感。這反映出不同性格與需求的人在執行同樣策略時,可能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 情緒性進食的探討 書中對「情緒性進食」的探討同樣令讀者印象深刻。書中提到,情緒性進食通常以突發的形式出現,而生理上的飢餓感則是漸進的。這讓讀者思索自己的情況:在晚上餓得很厲害時,究竟是心理上的饑餓還是生理上的需求? 這個問題指向了情緒與生理需求之間微妙的區別。很多時候,人在壓力或疲倦的情況下會誤以為自己需要食物來補充能量,而實際上這可能只是一種情緒化反應。這讓我們想到一個重要的課題:如何分辨心理與生理需求。書中未能給出具體的解答,這可能是讀者感到不滿意的原因之一。心理層面的討論雖然深刻,但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時仍然需要更具體的指導。 自我照顧的常識與挑戰 書中列出的「自我照顧工具箱」看似簡單直接,包含營養飲食、適度運動、充足睡眠、正念練習和正向關係等。這些項目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並不陌生,甚至可以說是常識。然而,讀者指出,知道與做到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即使我們都明白這些習慣對健康的重要性,但在現實生活中要持之以恆地實踐,卻往往是極具挑戰的。這或許是現代社會中許多人面臨的共鳴:知識的獲得並不等同於行動的落實。 這

【讀書心得】今天也對媽媽發火了:愛得深,恨得也深,一趟只有母女才會經歷的真愛旅程

圖片
作者:張海珠 原文作者:장해주 譯者:簡郁璇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3/11/21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在《今天也對媽媽發火了》一書中,作者張海珠細膩地描繪了母女關係中潛藏的情感矛盾與深層的愛。這本書探討了母女之間既親密又複雜的情感互動,並且點出了彼此在關懷中往往夾雜著無形的壓力與責任,最終以爭吵的方式表達。這種愛與矛盾交織的情感,讓母女之間的關係變得既微妙又難以解釋。 母女之間的關係被認為是最難解的親密關係之一,因為她們不僅彼此熟悉,甚至有時更了解對方的情感與掙扎。然而,這種理解常常伴隨著無法滿足的期待與未竟的夢想。在書中,作者多次提到韓國傳統社會對女性的壓力,讓我們思考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下,母親對女兒的期待和愛如何同時成為一種負擔。即便這些困難的時刻源自愛,卻在表達上轉化為責備、失望甚至是憤怒,這種情感漸漸淹沒了母女間本來應該充滿溫暖的情感連結。 長女的無形壓力 書中提到的「不想一直當堅強懂事的女兒」讓我們看到,許多長女在家庭中承擔了過多的責任。長女如母,她們常被要求成熟懂事,扛起更多家務與照顧家人的責任,彷彿她們的堅強是理所當然的。然而,這樣的角色讓她們無形中承受了巨大的壓力,而這些壓力往往得不到認可。張海珠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長女的心聲——她們其實也渴望簡單地做一個普通的女兒,而不是被賦予過多形容詞的「好女兒」。 這段文字讓人不禁反思,作為父母,我們是否也無意中給了孩子過多的壓力?我們期待他們堅強、懂事,然而這些期待是否讓他們無法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脆弱與需要?書中的母親形象讓我們理解到,成長過程中的那些責任與壓力,有時會讓孩子失去那份原本單純的愛,而轉變為不滿與抱怨。 心結難解 在「在媽媽的心上釘釘子」這一章中,作者探討了母女之間積壓的怨恨如何在無意中傷害彼此。正如張海珠所寫:「我們總是容易對待我們最親近的人過於嚴厲」,這種親密關係中的過度苛求,往往讓雙方在爭執後陷入沉默,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小小的矛盾不斷累積,最終成為難以解開的心結。作者提醒我們,這些未解的心結若不及時修復,可能會伴隨我們一生,甚至到生命的終點都無法釋懷。 這部分讓我思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有這樣的情況?當與家人發生爭執時,我們是否會選擇忽視、逃避而非積極溝通?書中的提醒讓我們明白,適時和解、放下成見,才能真正維繫家庭中

【讀書心得】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

圖片
作者:奧利佛‧柏克曼 原文作者:Oliver Burkeman 譯者:許恬寧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22/01/22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讀完奧利佛·柏克曼(Oliver Burkeman)的《人生4千個禮拜》,我內心有了許多深刻的反思。這本書挑戰了我們對時間的傳統觀念,並啟發我重新思考人生的有限性和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時間。柏克曼透過書中的「4千個禮拜」這個概念,提醒我們一個驚人的事實:假如一個人能活到80歲,他擁有的時間約為4千個禮拜,這讓我意識到時間的寶貴和人生的短暫。 有限性:接受與珍惜 柏克曼的主要觀點之一,是接受人生的有限性。他指出,無論我們多麼努力,也無法完全掌控時間,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這種有限性其實並非一個悲觀的觀念,而是我們應該正視並接受的現實。因為時間有限,我們應該更加珍惜每一刻,選擇專注於那些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試圖掌控一切。這個觀點讓我聯想到湯瑪斯·沃爾夫的名言:「我們是人生中所有時刻的總和」,每一個瞬間都構成了我們的生命,而我們所能擁有的全部人生,就在這些時刻之中。 這種對有限性的接受,讓我反思過去對時間的焦慮感。我們常常抱怨時間不夠用,試圖做更多的事情,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休息和生活質量。然而,柏克曼提醒我們,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正是因為時間有限,我們更應該在有限的時間裡活得更有意義,而不是不斷增加待辦事項來填滿時間表。這樣的反思,讓我更加理解每個當下的寶貴,學會放慢腳步,享受生活中的小確幸。 重新審視「時間管理」 柏克曼的另一個核心觀點是對時間管理的重新審視。在現代社會,時間管理成為一種風潮,我們試圖透過各種方法提高效率,安排更多的工作和任務,期望藉此擁有更有成效的生活。但事實上,這樣的追求往往導致我們更加迷失。柏克曼提醒我們,過度追求時間的掌控和效率,反而會讓我們忽視生活的真正意義。 這讓我回想起自己過去的一些經歷。我曾經為了完成工作,不斷壓縮自己的休息時間,總是告訴自己「再努力一點,就能做完更多的事情」。然而,這樣的思維模式最終讓我身心俱疲,生活質量也大打折扣。我們常常誤以為,掌控更多的時間就能擁有更好的人生,但實際上,這樣的心態只會讓我們陷入無止境的忙碌與焦慮,無法真正享受當下的時光。 柏克曼的書讓我重新思考了「時間管理」的意義。或許,我們並不需要如此

【讀書心得】牆:沙特短篇小說

圖片
作者:沙特 原文作者:Jean-Paul Sartre 譯者:周桂音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2/10/04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每當提到存在主義,讓人聯想到的往往是深奧、抽象的哲學討論。沙特的名字更是與這個流派緊密相連,讓許多人對他的作品產生了一種難以接近的印象。正如同許多人對沙特《存在與虛無》感到畏懼,許多人或許也會對他的文學作品如《牆》產生同樣的疑慮。畢竟,一本哲學家撰寫的小說,難道不會同樣充滿艱澀的概念嗎? 然而,翻開《牆》,沙特卻讓我們驚訝地發現,他的文字竟然是如此流暢且具有吸引力。儘管不去刻意深究故事背後的哲學意涵,書中所收錄的五篇短篇小說,無論在文學性或情節推演上,都能讓人感受到沙特高超的敘事功力。這些故事以存在主義為骨架,展現了人物如何面對存在的掙扎和逃避,最終導致了不可避免的失敗。 一、存在主義的核心:自由與焦慮 要了解沙特的作品,首先必須理解存在主義的核心概念。存在主義關注的是「存在」本身,並認為人類是其行為的總和,與身份、外貌、學歷無關。在沙特的哲學中,他提出「存在先於本質」這一格言,意指人類在世上是先行存在的,然後透過自由選擇和行為去定義自我。這也導致了一個令人困惑的矛盾:一方面,人類擁有絕對的自由去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這種自由卻伴隨著極大的責任感和焦慮。 沙特將這種責任感稱為「存在的焦慮」,因為在無意義的世界中(例如,人終將一死),人類的選擇變得尤為沉重。這種焦慮的來源在於,人類不僅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還必須面對來自外界的壓力,特別是來自他人的自由選擇。沙特形容這種相互影響的關係為「他人即地獄」,即他人對我們的存在構成了威脅,因為他們的選擇可能會影響我們的自由。 二、沙特的文學創作:自由與選擇的拷問 沙特的存在主義哲學在他的文學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現。《牆》中的每一個故事都探討了人們在極端情境下,如何面對自由、選擇與存在的問題。例如,在故事《牆》中,沙特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即將被槍決的牢房,讓角色面對死亡的倒數計時。在這種生死交關的情境下,角色的每一個念頭和行為都被推向極限,而讀者也被緊迫的情節帶入,無法不深切感受到死亡迫在眉睫的壓力。 這樣的緊迫性正是沙特作品的一大特色。他認為唯有在極端情境中,角色才能夠真實面對自由的本質。沙特拒絕對情慾或行為進行定義,認為作家

【讀書心得】我們為什麼要閱讀

圖片
作者:荒木博行 譯者:姜柏如 出版社: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2024/03/07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這本書由荒木博行所著,透過輕快流暢的文字風格,將閱讀的本質以及與之相關的思考點輕輕帶出。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被書中提出的各種觀點所吸引,無論是曾經閃過腦海的模糊想法,還是從未想過的全新視角,作者都能以淺白的方式娓娓道來,讓人感受到閱讀本身的魅力與深邃。這種深入淺出的討論,背後反映出作者對閱讀的深厚理解與熱愛。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並不是一本工具書,無法直接提供具體的操作步驟,也不是一本單純歌頌閱讀美好的傳教書。相反地,它更像是一個思考的引導者,鼓勵讀者去探討閱讀的本質,並反思自己與閱讀之間的關係。這本書特別適合已經養成閱讀習慣的讀者,讓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與內心進行對話,重新審視閱讀對自己生命的意義。 這本書聚焦於一個更高層次的抽象問題——如何與書相處。閱讀這本書後,讀者很可能會產生「雖然我能理解你所表達的觀點,但該如何具體實踐?」的疑問。這個疑問就像蛋糕上的草莓,正是閱讀的醍醐味所在。 書籍的魅力:超越資訊時代的深度思考 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如今獲取資訊的方式相當多元,網路媒體、部落格文章、YouTube 影片、Podcast 等等,都是可供選擇的內容平台。這些精彩豐富的內容形式不斷地吸引著大眾的注意力,使得學習知識似乎不再需要拘泥於紙本閱讀。然而,荒木博行在書中指出,書籍之所以獨特,正在於其「毫無魅力」——這裡所指的「魅力」,是指那種能夠在短時間內吸收大量資訊的特質。 影片透過動態影像和聲光效果,強烈刺激著視覺和聽覺,讓觀眾在短時間內接收到大量資訊,已無暇進行深入思考;而書籍,則以靜態的文字呈現,僅需動用視覺來吸收資訊,相較之下,資訊量較少,這反而讓大腦有更多空間去思考、沉澱,進而引發更深層的感受。 閱讀時,我們不僅僅是被動接收書本的內容,更是主動地將自己帶入書中的世界。文字的力量在於它能激發讀者的經驗、思考和想像力,使我們能在字裡行間中構築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動用全身的感官與心智,去感知文字背後的意境,這正是書籍迷人之處。 三大類書籍:問題、答案與提醒 荒木博行將書籍分為三大類,即「發現問題之書」、「發現答案之書」和「既知提醒之書」。 「發現問題之

【讀書心得】快思慢想:那些不可思議的創意本能

圖片
作者:郭強生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20/04/01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平裝版-> 傳送門 丹尼爾·卡尼曼的《快思慢想:那些不可思議的創意本能》是一本深入探討人類思維和決策過程的經典著作。此書揭示了人類思維中的兩個系統:系統一(快速、自動且無意識的思維)和系統二(慢速、努力且有意識的思維)。卡尼曼利用這兩個系統來解釋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決策,以及這些決策是如何受到各種偏誤的影響。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們小組成員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從各自的專業背景出發,分析和應用了書中的理論,下面是我們的讀書心得。 一、理解人類思維的兩個系統 卡尼曼首先區分了兩種思維系統:系統一和系統二。系統一是自動的、快速的,通常不需要刻意的努力,像是看到一張憤怒的臉立刻感知到威脅,這是我們的生存本能。而系統二則是慢速的、努力的,需要集中注意力,像是計算17乘以24這樣的數學題。這兩種系統在日常生活中交替使用,共同塑造了我們的思維方式。 布克臨提到,書中描述的三組對比詞彙(系統一與系統二、理性經濟人與實際的人類、記憶自我與體驗自我)深刻地揭示了人類思維的複雜性。系統一和系統二的互動使得我們的決策往往會陷入各種偏誤中,例如錨定效應、確認偏誤和過度自信等。這些偏誤提醒我們,在面對重要決策時,應該盡量啟動系統二,避免直覺反應帶來的錯誤判斷。 二、前景理論及其應用 《快思慢想:那些不可思議的創意本能》中提到的**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是卡尼曼和他的合作者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提出的,這一理論解釋了人們在面臨風險決策時的行為模式。該理論的核心觀點包括參考點、邊際效用遞減和損失規避。這些概念有助於理解人們在不同情境下對於收益和損失的不同反應。 RT將前景理論應用於股票投資,討論了投資者如何在稅務決策上選擇賣掉盈利的部分而非結算虧損。他指出,這是因為人們對損失的敏感度高於對同等收益的敏感度。這種偏誤會導致投資者在虧損的股票上持續投入,而不是基於長期效益進行理性調整。這也突顯了心理帳戶對於投資決策的影響,即人們往往將資金劃分為不同的帳戶,影響其決策過程。 三、記憶自我與體驗自我 卡尼曼還區分了**記憶自我(Remembering Self)和體驗自我(Experiencing Self)**這兩種不同的自我感知。體驗自我關注的是當下的感受

【讀書心得】克拉拉與太陽

圖片
作者:石黑一雄 原文作者:Kazuo Ishiguro 譯者:林宏濤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03/06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克拉拉與太陽》這本書無疑是一部深入探討人性與情感的傑作,特別適合那些對人性有濃厚興趣並渴望在閱讀中深刻體會情感的人。石黑一雄再次展現了他獨特的敘事風格和對人性深刻的洞察力,讓讀者在字裡行間中體會到角色們內心深處的掙扎與複雜情感。 在我回顧過去的閱讀經歷時,特別想起了我多年以前讀過的石黑一雄的另一部經典作品《別讓我走》。當時,這本書讓我對人性議題有了全新的理解,而作者那發人深省卻如春風化雨般的筆觸也讓我印象深刻。《克拉拉與太陽》在某種程度上延續了這種風格,卻又帶來了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 書中的主角克拉拉是一個為陪伴孩童而設計的AI機器人,她敏銳的觀察力和細膩的心思讓她迅速被小女孩裘西和她的母親選中。然而,這本書並不僅僅是一個科技的幻想,而是深刻探討了情感與人性的本質。在我最初的閱讀中,曾經猜測故事可能會走向一個悲劇性的結局,裘西因病去世,留下克拉拉和她的母親在悲傷中度日。然而,隨著故事的發展,我發現我的猜測與實際情節的發展大相徑庭。 這種未預料到的情節走向讓我彷彿置身於一場偵探小說的閱讀體驗中,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到下一頁,以驗證自己的猜測。這種期待與緊張感正是石黑一雄的文學魅力所在,他以細膩而又耐人尋味的筆法,逐步揭示了故事的真相,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反思人性與情感的複雜性。 在克拉拉的視角下,作者成功地描繪出每個角色獨特的個性、內心的擔憂以及他們所重視的事物。這種敘述方式讓我深深投入於每個角色的世界中,彷彿自己也成為了其中的一員,從他們的視角來理解和解讀這個世界。透過克拉拉這個角色,讀者可以跟隨她的步伐,逐步經歷她對人類情感的觀察、疑惑、思考、推論,最終達成理解與共鳴。 故事的結局帶給我一種淡淡的惆悵感,但這種結局卻更真實地反映了現實世界的樣貌。在現實生活中,不是每件事都會按照我們的計劃發展,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總能找到適應現況的方法,或者逐漸摸索出最合適的解決方案。這種對於生活的理解與適應,正是克拉拉在故事中學到的最後一課。 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的封面設計非常出色。當我讀完書後,回想起書中的內容,腦海中浮現出一顆明亮溫暖的太陽,那光線彷彿包圍並撫慰著我,帶給我

【讀書心得】佛陀不廢話:極簡佛法入門問答

圖片
作者:諾亞.羅舍塔 譯者:黃春華 出版社:楓樹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04/26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這本書的讀書心得可以從幾個角度來探討:內容的易讀性、佛教觀念的簡單介紹、以及這些觀念如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這本書的易讀性使得它非常適合初學者,特別是那些對佛教或佛陀有興趣但不希望接觸太複雜或艱深內容的讀者。書中的內容以問與答的形式呈現,由於作者本身是一位在家修行人,因此他的回答和舉例都非常接地氣,讓讀者能夠輕鬆理解佛教的基本觀念。這樣的呈現方式,不僅降低了閱讀的門檻,也讓人更容易在生活中實踐書中的教誨。 在閱讀過程中,書中所闡述的佛教哲學和邏輯,引發了我的思考和反省。佛教常被視為一種宗教,但在書中,我看到了佛教作為一種生活態度的面向。佛陀的教誨強調對生活的覺察,尤其是對「無常」的理解。透過不斷的思考和反省,我逐漸明白,佛陀並不僅僅是一位宗教領袖,更是一位哲學家,他的思想可以幫助我們更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困難與挑戰。 特別有趣的是,佛陀的無神論觀點打破了我對佛教的某些既定印象。在內觀的過程中,我了解到佛陀其實反對迷信和對神的崇拜,這與某些宗教崇拜的方式截然不同。然而,佛陀的形象在他圓寂後,卻成為許多人膜拜的對象。書中指出,佛教徒對佛陀的雕像或畫像頂禮,只是表達對這位導師的尊敬,並非對神的崇拜。這樣的解釋幫助我重新認識了佛教,並理解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佛教信仰的差異。 這本書在闡述佛教核心理念的同時,也強調了佛教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佛陀教導我們世事無常,因此不應執著於已發生或尚未發生的事情,而應該專注於當下。這樣的觀念,對現代人來說尤為重要。我們常常因為過去的經歷或未來的擔憂而焦慮,但佛陀的教誨提醒我們,生活的關鍵在於如何善待當下,並用平等心去看待身邊的一切。 書中也提到,佛陀並非要人們逃避生活中的痛苦,而是要我們以智慧和平等心去面對這些挑戰。透過書中的學習,我更深刻地理解到,佛教的核心不在於追求一種理想化的生活狀態,而是要我們在現實中,從容應對無常,並保持內心的平和與安定。 這本書讓我對佛陀的形象有了更全面的認識。過去我對佛陀的認識較為片面,總以為他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宗教創始人。然而,透過這本書,我發現佛陀其實更像是一位生活的導師,他的教誨適用於每一個人,不論宗教背景或文化差異。這種平等而包容的態度,是

【讀書心得】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

圖片
作者:蘇珊.坎恩 原文作者:Susan Cain 譯者:沈耿立, 李斯毅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9/11/27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在現代社會中,內向與外向的討論逐漸成為熱門話題。尤其在一個崇尚「個性」文化的環境下,內向者常常感到自己似乎不符合社會的標準,因此產生自我懷疑的心理。然而,內向性格並非一種劣勢,這一點在《安靜, 就是力量: 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這本書中被作者蘇珊·凱恩以深刻且公正的方式揭示出來。 這本書的原文書名是《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直譯過來便是「內向者在這個無法停止喧囂的世界裡的力量」。這樣的書名直指當今社會對於喧囂、外向的偏好與推崇,強調了內向者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與價值。 內向與外向:不是對立,而是平衡 在書中,凱恩首先為讀者澄清了內向與外向的基本概念,這並非是兩個對立的性格,而是由榮格提出的一個連續譜系。內向者偏好安靜的環境,享受獨處的時光,且通常需要時間來消化外界刺激;相對地,外向者則熱愛社交活動,從與人互動中獲得能量。 凱恩的觀點並非強調內向勝於外向,或外向勝於內向,而是提出了兩者互補的價值。社會傾向於讚美外向者的積極性、領導能力與自信,但內向者的深思熟慮、敏銳觀察力以及專注力同樣不可或缺。這樣的平衡讓我們理解到,不論是內向或外向,都有其無法替代的特質。 內向者的優勢:深度與專注 內向者在思考、學習與創造過程中往往展現出令人敬佩的深度。凱恩在書中引用大量研究與案例,證明了內向者在專注力和創造力上的優勢。內向者由於能耐得住孤獨,往往更能在獨處時進行深度思考,這種「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使得他們在自己關注的領域中脫穎而出。 內向者在工作中傾向於耐心地打磨自己的技能,這樣的專業能力通常來自於長期的積累。這讓我們聯想到一些傑出人物如愛因斯坦、達爾文等,他們的成功正是源自於這種內向者特有的專注與思辨。 在社交場合中,內向者或許不如外向者那般活躍,但當他們參與討論時,往往能提出深刻且有洞見的意見。這些優勢使得內向者在某些領域中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尤其是在需要深度分析、耐心與專業知識的領域。 內向≠害羞,內向≠敏感 凱恩也特別指

【讀書心得】如何聆聽爵士樂

圖片
作者:泰德・喬亞 譯者:張茂芸 出版社:啟明出版 出版日期:2024/06/21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如何聆聽爵士樂》這本書由知名爵士樂鋼琴家與音樂史學者泰德·喬亞(Ted Gioia)所著,是一本既專業又親切的音樂導覽書。喬亞以其豐富的爵士樂背景與深厚的音樂知識,試圖打破一般讀者對爵士樂的畏懼與陌生感,讓每一位讀者都能深入體會爵士樂的魅力。 爵士樂的起源與文化背景 爵士樂起源於20世紀初的美國紐奧良,這個多元文化交匯的城市成為了爵士樂的發源地。喬亞在書中詳細探討了爵士樂誕生的歷史背景,指出紐奧良作為一個文化熔爐,吸收了來自法國、西班牙、非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的音樂元素。這種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得爵士樂在其誕生之初便擁有了豐富的表現形式。 作者還談到了早期爵士樂手的創新精神。這些音樂家在保留傳統民俗音樂的基礎上,勇於打破成規,創造出全新的音樂風格。無論是藍調、散拍樂,還是舞曲,這些音樂形式在早期的爵士樂中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喬亞強調,這種創新精神至今仍是爵士樂的重要特質,並使得爵士樂成為一種不斷演變的音樂形式。 如何聆聽爵士樂:專注於節奏 在《如何聆聽爵士樂》一書中,喬亞反覆強調了聆聽在爵士樂欣賞中的重要性。他認為,音樂的本質在於「聽」,而非分析。這一觀點與非洲音樂文化的觀念不謀而合,在非洲音樂中,音樂是所有人都可以參與的,無需特別的音樂訓練。喬亞認為,爵士樂的核心在於節奏,而這一點是聽者能否真正理解爵士樂的關鍵。 書中,喬亞建議讀者在聆聽爵士樂時,首先應該關注樂團成員之間的節奏配合,這也是爵士樂迷所稱的「搖擺」(swing)。他舉例提到,像是二戰前的貝西伯爵(Count Basie)樂團、1960年代的比爾·艾文斯(Bill Evans)三重奏,以及邁爾士·戴維斯(Miles Davis)和約翰·柯川(John Coltrane)等樂團,都是在節奏配合上達到了高度默契的典範。 喬亞進一步解釋,這種節奏上的默契是無法用樂譜來學習的,而是需要通過不斷的聆聽與感受來掌握。爵士樂手們在演奏時,常常會打破傳統的節拍規則,創造出獨特的音符落點和節奏變化,這也正是爵士樂迷著迷於這種音樂形式的原因之一。 爵士樂的風格演變 爵士樂自誕生以來,幾乎每十年便會出現一種新的音樂風格。喬亞在書中依照年份,詳細列舉了爵士樂的演化歷程。這種快速的風格變遷,使得許多爵

【讀書心得】多巴胺國度

圖片
作者:安娜‧蘭布克醫師(Dr. Anna Lembke) 譯者:鄭煥昇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出版日期:2023/03/04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多巴胺國度》是一本探索人類大腦中多巴胺運作與成癮機制的書籍。作者安娜·林比克(Anna Lembke)透過臨床醫師的視角,揭示了現代社會中各式成癮問題的根源,從性成癮、藥物成癮、到更為普遍的網路與3C成癮,讓讀者對成癮這一現象有更深入的理解。這本書雖然屬於科普類,但其內容所探討的心理與生理機制,加上大量個案分析,讓這本書顯得相當學術,對非專業讀者來說,可能閱讀起來會略顯艱澀。 正如你所提到的,這本書在行文風格上偏理性與分析,對於習慣閱讀文學作品的讀者來說,或許不易一開始就投入其中。我在閱讀時也感到內容偏向枯燥,尤其是大量關於成癮個案的描述,這些案例有時顯得過於專業,無法引起共鳴。因此,我只能快速瀏覽,無法細細品味。然而,儘管這樣,書中仍然有一些觀點和句子讓我印象深刻。 其中,書中提到精神藥物的使用對象主要是窮人,特別是窮人家的小孩,這揭示了精神健康問題與社會經濟地位之間的密切聯繫。長久以來,社會上普遍認為心理疾病是“富貴病”,這一觀點忽視了貧窮帶來的心理壓力與苦難對個人身心健康的影響。這個現象不僅反映在精神藥物的使用上,更廣泛地顯示了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平衡。 書中另一個讓我深思的部分是作者對於藥物治療的觀點。她形象地將精神科藥物比作“橡皮擦”,雖然這些藥物在治療上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長期使用這些藥物以抹除痛苦,卻可能讓人失去面對生活中挑戰的機會。作者提出了另一種選擇,那就是“擁抱痛苦”。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概念,因為現代社會教導我們避免痛苦、追求舒適。然而,適度地直視痛苦或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甚至找到生活中的另一種解脫。 在談及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好處時,作者指出運動可以提升情緒、減少焦慮、增強認知、並改善睡眠品質。這些論點早已耳熟能詳,然而,書中也提到運動成癮的案例,讓我們對“運動是良藥”的觀念抱有更多反思。運動確實對身心有諸多好處,但當一個人陷入深度痛苦時,運動並非唯一的解藥。書中提出的觀點讓我想起過去曾在筆記中寫下的“運動是藥”這句話,或許這也是一種雙面刃。 誠實是書中另一個被深入探討的主題。作者強調誠實不僅能讓我們更清楚了解自己的行為,還能促進親密人

【讀書心得】在寂寞的夜裡提起筆

圖片
作者:古賀史健 譯者:葉小燕 繪者:Narano 出版社:究竟 出版日期:2024/06/01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電子書試讀本-> 傳送門 《在寂寞的夜裡提起筆》這本書中的情節與情感,深深觸動了我。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書寫,而是關於一個人如何通過書寫去發現自己,去理解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它喚醒了我對於書寫的回憶和反思,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書寫在我生命中的意義。 回想我國中時期的生活,我是一個邊緣人,生活中充滿了與他人疏離的感覺。越區就讀使我無法融入同學的圈子,我不補習,也不參加數學老師開設的課輔班,對於老師們口中不斷重複的「考上第一志願才能擁有美好人生」的說法感到厭煩。我開始質疑這種僵化的思維模式,並且對自己的未來產生了迷茫。我不知道究竟是同學們在孤立我,還是我在主動孤立他們。這種內心的矛盾和孤獨感,讓我對於生活充滿了無力感。 當時的導師為了「提升作文能力」,要求我們每天寫日記,並且上交給他批改。這原本屬於個人私領域的日記,在交給老師後變質了,變成了一種必須充滿正向積極、樂觀進取的「乖寶寶作文」。我對此感到極度反感,這種感覺就像是被大人擺佈的木偶。我開始反抗這種安排,於是寫下了屬於自己的「裡日記」,這些日記記錄了我的真實想法和感受,並且成為我與自己對話的方式。即使日常生活無甚可觀之處,我依然不願放棄那些不想隨意捨棄的碎片,就這樣一直寫到今天。當我偶爾回顧那些陳舊的字跡時,我確實看到自己如何經歷了成長的苦澀與喜悅,如何一步步成為今天的自己。 拿起筆,原本是為了記錄自己,但《在寂寞的夜裡提起筆》中的寄居蟹大叔卻提出了一個更深刻的觀點:拿起筆,就能發現自己。這讓我開始思考,書寫不僅僅是記錄日常,更是探索自我的一種方式。通過書寫,我們可以與自己的內心進行對話,發掘內心深處的聲音,這些聲音也許平時被生活的喧囂掩蓋了,但通過書寫,我們可以靜下心來傾聽它們,了解真正的自己。 在書中,作者古賀史健提到,青少年時期是人們開始建立自我意識、關心「自己與世界的關係」的開始,也是常常感到孤獨的時期。這種孤獨感並不可怕,反而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正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可以隨時透過智慧型手機與他人聯繫的時代,我們反而更需要獨自思考的時間,並透過書寫與自己對話。 作為青少年,我們開始對世界產生許多疑問,開始想界定「我」的

【讀書心得】在印度,我的名字是活著

圖片
作者:徐明涓 出版社:月熊出版 出版日期:2018/02/07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平裝版-> 傳送門 讀完《在印度,我的名字是活著》這本書,我的內心經歷了一次深刻的震撼和洗禮。這本書記錄了一位名叫吉娜的女性,如何在30歲那年,憑藉勇氣和對自我的探索,獨自踏上印度這片充滿矛盾與美麗的土地。她的旅程不僅是地理上的遷徙,更是一場內心的自我發現與重塑。本文將從旅行的初衷、過程中的挑戰與成長、以及旅程帶來的啟示這三個方面來闡述我對這本書的心得體會。 1. 旅行的初衷:尋找自我的勇氣 吉娜的印度之行,不同於一般的旅行者,她不是為了放鬆或者逃避現實,而是懷著一種強烈的內在驅動力——尋找真正的自己。這一點深深觸動了我。她的旅行是一種挑戰自我的行為,尤其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一位女性選擇獨自前往印度這樣一個充滿矛盾與挑戰的國家,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還有對自我認知的深刻追求。 書中提到,吉娜剛抵達印度時,對這個國度的第一印象是充滿矛盾的:一方面是它的神秘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另一方面則是現實中的貧富差距、性別不平等和社會秩序的混亂。這樣的情境使得她一度感到無所適從,甚至萌生了返回台灣的念頭。然而,她最終選擇了接受和面對這些挑戰,這正是她旅行初衷的體現——尋找並認識真正的自己。 2. 過程中的挑戰與成長:從不適到臣服 在印度的旅途中,吉娜經歷了許多讓她重新思考和反省的事情。她提到,在找旅館時因為是單獨女性而被忽視,這讓她感到無助和挫折。這些經歷,使她深刻體會到「沒有一定得怎樣」這個道理。這種觀念的轉變,對於一個習慣於按部就班和計劃行事的人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挑戰。 其中,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她在印度搭火車時的經歷。按照當地的習俗,人們會把吃完的餐盒直接丟到窗外,這與她從小被教育要愛護環境的理念完全相悖。這種文化衝擊讓她感到無所適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她慢慢理解了這種行為背後的原因——將食物留給野外的生物。這種對當地文化的理解和接納,使她的心態從抗拒轉為臣服,學會了尊重和適應不同的文化和習俗。 在吉娜的旅程中,她不斷地面對這樣的文化衝擊和心理挑戰。這些挑戰不僅考驗了她的適應能力,更讓她學會了如何在不確定和混亂中找到自己的平衡點。這樣的成長過程,是她旅行中最寶貴的收穫之一。 3. 旅程的啟示:活著的意義與家人的重要性 吉娜的印度之行最終以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告終。這場大病讓她一度

【讀書心得】在大腦外思考:各領域專家如何運用身體、環境、人際關係,打破只靠大腦思考、決策、學習、記憶的侷限

圖片
作者:安妮‧墨菲‧保羅 原文作者: Annie Murphy Paul 譯者:龐元媛 出版社:真文化 出版日期: 2022/03/16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平裝版 -> 傳送門   安妮·墨菲·保羅( Annie Murphy Paul )的《延伸大腦》( The Extended Mind )一書探討了大腦如何不僅僅是一個孤立的器官,而是一個與外界互動、受環境影響的動態系統。她提出了許多打破傳統觀念的見解,從個人內在的感受出發,到與他人、環境的互動,這些都能夠幫助我們更有效地運用大腦,進而提升生活品質。   書中首先探討了大腦的本質。在二戰後,隨著第一代電腦 ENIAC 的出現,人們開始將大腦與電腦進行類比,認為大腦的運作速度如電腦般快速。然而,在 2000 年初,新的觀念興起,大腦被比喻為肌肉,透過不斷的練習和積累可以被鍛鍊得更強大。這些觀念表明大腦有潛力被塑造和改變,但同時也有其天生的侷限性,例如記憶力、專注力和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有限。保羅進一步通過韓國喜鵲造成的大規模斷電事件,提出了大腦「進行編織」的概念,即大腦會不斷地重組和重構。   在記憶和學習方面,保羅介紹了遺忘曲線和如何鍛鍊系統二模式。系統二模式強調理性思考,而非系統一的本能反應。通過正念冥想,我們可以更好地標籤和理解自己的情緒,進而在日常生活中以理性方式應對各種挑戰,避免定錨效應、易得性捷思法、自利偏誤等常見的認知陷阱。定錨效應是指我們的判斷容易受到先前資訊的影響;易得性捷思法則是依賴腦海中浮現的例子進行判斷;而自利偏誤則使我們傾向將成功歸因於自己的特質,而將失敗歸咎於外部環境。   保羅指出,情緒的識別與管理是一個反覆的過程。這與我們平時所認知的情緒起因有些不同,書中提到:「因為難過,所以哭了?還是因為哭了,所以難過?」答案是後者。我們需要從身體的訊號中辨識出情緒,並為這些訊號打上標籤,如生氣、難過、緊張或害怕。   學習的最佳方式往往涉及動作,而不僅僅是依靠大腦。書中提到了一項實驗,讓學生在沒有桌椅的教室裡上課,學生可以自由走動,這種教學方式比傳統坐在座位上學習的效果更好。這啟示我們,學習不僅僅是大腦的事情,而是整個身體的參與。保羅建議,我們可以每天進行至少兩小時的散步,以提升學習效果。此外,她還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