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我們為什麼要閱讀

作者:荒木博行

譯者:姜柏如

出版社: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2024/03/07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這本書由荒木博行所著,透過輕快流暢的文字風格,將閱讀的本質以及與之相關的思考點輕輕帶出。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被書中提出的各種觀點所吸引,無論是曾經閃過腦海的模糊想法,還是從未想過的全新視角,作者都能以淺白的方式娓娓道來,讓人感受到閱讀本身的魅力與深邃。這種深入淺出的討論,背後反映出作者對閱讀的深厚理解與熱愛。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並不是一本工具書,無法直接提供具體的操作步驟,也不是一本單純歌頌閱讀美好的傳教書。相反地,它更像是一個思考的引導者,鼓勵讀者去探討閱讀的本質,並反思自己與閱讀之間的關係。這本書特別適合已經養成閱讀習慣的讀者,讓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與內心進行對話,重新審視閱讀對自己生命的意義。


這本書聚焦於一個更高層次的抽象問題——如何與書相處。閱讀這本書後,讀者很可能會產生「雖然我能理解你所表達的觀點,但該如何具體實踐?」的疑問。這個疑問就像蛋糕上的草莓,正是閱讀的醍醐味所在。


書籍的魅力:超越資訊時代的深度思考


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如今獲取資訊的方式相當多元,網路媒體、部落格文章、YouTube 影片、Podcast 等等,都是可供選擇的內容平台。這些精彩豐富的內容形式不斷地吸引著大眾的注意力,使得學習知識似乎不再需要拘泥於紙本閱讀。然而,荒木博行在書中指出,書籍之所以獨特,正在於其「毫無魅力」——這裡所指的「魅力」,是指那種能夠在短時間內吸收大量資訊的特質。


影片透過動態影像和聲光效果,強烈刺激著視覺和聽覺,讓觀眾在短時間內接收到大量資訊,已無暇進行深入思考;而書籍,則以靜態的文字呈現,僅需動用視覺來吸收資訊,相較之下,資訊量較少,這反而讓大腦有更多空間去思考、沉澱,進而引發更深層的感受。


閱讀時,我們不僅僅是被動接收書本的內容,更是主動地將自己帶入書中的世界。文字的力量在於它能激發讀者的經驗、思考和想像力,使我們能在字裡行間中構築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動用全身的感官與心智,去感知文字背後的意境,這正是書籍迷人之處。


三大類書籍:問題、答案與提醒


荒木博行將書籍分為三大類,即「發現問題之書」、「發現答案之書」和「既知提醒之書」。


「發現問題之書」會顛覆讀者已有的認知,讓他們發現未知的生命課題。這類書籍常常會給人帶來極大的壓力和挑戰,若沒有改變自我的決心,可能會讀不下去。例如,荒木博行提到他閱讀《索拉力星(Solaris)》時,書中描繪了人類與外星生命相遇的情景,這讓他開始思考如何面對「未知存在」的問題。這樣的思考過程不僅挑戰了他的主觀認知,也促使他反思人類智慧的侷限性。


「發現答案之書」則是為讀者心中的疑問提供某種解答。荒木博行以《40% 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為例,這本書從社會、經濟、文化等角度探討為什麼現代人覺得工作無聊,給出了可能的答案。這類書籍能幫助讀者找到問題的解釋,進而啟發他們的思考。


最後,「既知提醒之書」則是提醒讀者那些可能已經被遺忘的道理。這類書籍能鞏固我們的世界觀,讓我們重溫那些隨著時間流逝而漸漸淡忘的知識。例如,《人性的弱點》介紹了一些看似理所當然的技巧,如「打招呼」和「叫名字」,雖然簡單卻十分實用,然而,我們往往會忽視這些簡單的道理。定期閱讀這類書籍,可以時時提醒我們那些四海皆準的重要原則。


閱讀的五大通病:如何克服閱讀障礙


荒木博行在書中指出了五大與閱讀相關的「病症」:完讀症、專一症、囤書症、實用症以及沒時間症。這些症狀或多或少存在於每個愛書人的身上,而如何克服這些「病症」成為了提升閱讀體驗的關鍵。


「完讀症」是指讀者從第一頁開始,就一定要讀完最後一頁,無論過程是否愉快。荒木博行提醒讀者,時間比書本本身更為寶貴,若一本書讀起來不適合自己,應該立即放下,而非勉強自己讀完。此外,有時讀不下去的原因可能是時機不對,這本書也許需要等到合適的經驗或需求出現後,才能真正被理解和欣賞。


「專一症」是指讀者只要拿起一本書,就不會在讀完之前閱讀其他書籍。然而,荒木博行指出,閱讀時應考量當下的身心狀態,並適時調整閱讀內容。例如,疲憊時可以選擇輕鬆的小說,而非艱深的哲學書。筆者過去也有過「專一症」,但後來學會了根據不同的情境選擇不同的書籍,發現這樣的方式更能保持良好的閱讀節奏。


「囤書症」是指讀者買書後未立即閱讀而產生的罪惡感。荒木博行認為,看到書櫃上滿滿的書反而能激勵自己更努力閱讀。筆者則是喜歡隨時準備好下一本要讀的書,這樣當某本書引起興趣時,能馬上加入閱讀的行列。


「實用症」是認為沒法立即實踐的書就沒有閱讀的必要。荒木博行指出,某些類型的書籍確實能夠在閱讀後馬上付諸實踐,但真正能夠影響人生的書往往需要時間沉澱,才能體會其深意。


「沒時間症」是指認為自己永遠擠不出時間來閱讀。實際上,這背後往往是優先順序的問題。荒木博行鼓勵讀者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找出真正重要的事物,即便閱讀並非最優先,至少可以減少對不閱讀的愧疚感。


閱讀與人生的交織:尋找屬於自己的閱讀方式


荒木博行強調,每個人的閱讀習慣和目的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沒有一種通用的閱讀方法適合所有人。他鼓勵讀者去尋找並發展屬於自己的閱讀方式,無需追求那些被公認為「正確」的閱讀模式。例如,若一時興起只想閱讀輕鬆的小說,那就隨心所欲,無須強迫自己去讀那些艱深的理論書籍。這樣的自由,反而能讓閱讀變得更加愉快和持久。


在這本書中,荒木博行同樣提出,閱讀不應該是一種純粹的技術性操作,而應該是一個與自身生活、思考和情感緊密聯繫的過程。書籍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不應該成為一種壓力來源,而應該是我們從繁忙生活中汲取力量和智慧的泉源。正因為如此,閱讀可以在任何時候發生,不論是在通勤的途中,還是在睡前的片刻寧靜中,閱讀都能帶來不同的感受和啟發。


筆者對此深有共鳴,隨著閱讀習慣的成熟,我逐漸發現,自己不再拘泥於書本的類型或內容,而是更多地關注書籍帶來的思想碰撞與心靈共鳴。閱讀成為了一種自我探索和心靈療癒的方式,每次讀書都像是一場與自己對話的旅程。


寫作與閱讀的雙向互動:從閱讀中獲得創作靈感


除了探討閱讀的意義與價值,荒木博行也提到了閱讀對於寫作的影響。他認為,閱讀是寫作的基石,只有透過大量的閱讀,才能夠獲得豐富的素材和靈感,進而創作出有深度的作品。這種閱讀與寫作的雙向互動,能夠不斷提升個人的表達能力和思維層次。


在閱讀這段文字時,筆者回憶起自己的寫作經歷。每當陷入寫作的瓶頸時,閱讀總能成為突破困境的良方。無論是閱讀他人的經典作品,還是瀏覽最新的文學趨勢,都能夠激發新的靈感,讓筆者在文字的世界裡找到新的方向。荒木博行所提到的「閱讀是寫作的基石」這一觀點,讓筆者更加確信了閱讀對於寫作的重要性。


在寫作的過程中,閱讀不僅僅是獲取資訊的手段,更是一種培養語感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方法。當我們浸淫在優美的文字中,潛移默化地吸收那些精緻的表達方式,這些閱讀經驗將會在寫作時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筆者認為,這種由閱讀帶來的語感提升,無疑是寫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結語:閱讀是一生的課題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這本書不僅僅是對閱讀本身的探討,更是對於人生的一次深刻反思。透過閱讀,我們能夠在他人的經驗和思想中找到共鳴,進而豐富自己的生命經歷。荒木博行以輕鬆而富有洞見的文字,帶領讀者重新審視與閱讀之間的關係,並鼓勵每個人去尋找屬於自己的閱讀方式。


對於筆者而言,這本書提供了許多值得深思的觀點,也讓我重新反思自己與閱讀之間的關係。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閱讀變得更加寶貴,因為它能夠幫助我們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寧靜,讓我們有機會靜下心來,與內心深處對話。


筆者相信,閱讀將會是我一生的課題。每一次的閱讀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平衡與安定。無論是探索未知的領域,還是重溫熟悉的經典,閱讀都將繼續陪伴著我,成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也是我從《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這本書中,獲得的最重要的啟示。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Word稿紙設定可以像是作文本,有格子的樣子

鷹架工法介紹,鷹架搭建技巧大揭密

Word儲存格大小要怎麼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