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生命之側:關於因紐特人,以及一種照護方式的想像
作者:麗莎‧史蒂文森
原文作者:Lisa Stevenson
譯者:謝佩妏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24/07/24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生命之側》這本書描繪了因紐特族群在加拿大政府的照護體系下所經歷的生命政治暴力。從1950年代因肺結核大流行到1980年代以來的自殺潮,因紐特人面臨的挑戰反映了國家福利政策背後的深層問題。本書試圖超越傳統的生命政治框架,透過細膩的民族誌描寫,揭示一種不確定性中的照護方式,並探討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書中的主題環繞在生命的照護與治理上,作者麗莎‧史蒂文森採用了傅柯的生命政治理論,將加拿大政府的照護政策視為一種殖民控制手段。對於因紐特人來說,這種照護並非純粹的善意行為,而是伴隨著生命體制的管理與壓迫。例如,在肺結核清空行動中,因紐特人被迫與家人分離,送往南部療養院,目的是降低死亡率,卻忽視了這種做法對個人情感與社群生活的巨大破壞。更具象徵意義的是,這種照護模式忽略了因紐特人的傳統生活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一套由白人殖民者制定的生活規範,像是寄宿學校制度和更名政策,都是這種殖民治理的表徵。
書中描述的因紐特人經歷,強烈反映了國家在施行照護政策時的雙重標準。從肺結核防治到自殺防治,政府一方面透過數據和政策宣稱要提升因紐特人的生活質量,另一方面卻以冷漠、匿名的方式執行這些政策,忽視了真正的社會文化背景與個體需求。這樣的照護,不僅僅是對生命的簡單延續,而是一種深層次的精神壓迫,將人們的生活形式簡化為統計數據和身份標號。
史蒂文森的寫作風格充滿了詩意與想像,她不僅關注政策的實施,也深刻探討了政策背後的倫理問題。在書中,她提出了一種「不確定性」的照護觀念,強調不必急於確認或控制生命,而是通過傾聽和陪伴,來理解個體與生命的複雜性。這樣的照護方式不再是基於數據和成效的計算,而是更接近於因紐特人的傳統生活觀念——生命不僅僅是延續或結束,生者與死者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妙的連結。
這種連結在書中被形容為「死活相依」的概念。這個概念打破了西方二分法中生與死的界線,認為即便一個人死去,只要他被活著的人記住、關愛,他的生命仍然在某種形式上延續著。這與傳統西方醫學中的死亡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後者傾向於將死亡視為生命的終結,並強調如何避免死亡、延長生命。然而,史蒂文森通過因紐特人的故事展示了另一種看待生命與死亡的方式,這種方式更加接近人性與情感的核心。
書中關注的不僅是國家的照護政策,還討論了因紐特人如何透過自身的文化傳統來應對這些政策的衝擊。例如,因紐特人的名字系統、夢境與靈魂觀念都構成了他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這些元素在政府的照護體制下往往被忽視甚至摧毀。然而,這些傳統對因紐特人的精神與心理健康卻至關重要。史蒂文森通過這些細節展示了因紐特人如何在被迫接受現代照護體系的同時,仍然保持著他們的文化身份和精神世界。
此外,本書還深入探討了自殺潮的問題,這是因紐特社群近幾十年來的一個嚴重挑戰。政府的防治策略,包括設立自殺防治專線、發放宣傳資料,試圖從數據和風險管理的角度來解決這一問題。然而,這些做法忽略了自殺背後更深層的社會、文化和心理因素。因紐特人的自殺潮與他們的社會孤立、文化割裂以及身份危機密切相關,這些問題無法單靠技術手段或政策宣導來解決。相反,這需要從根本上重新思考照護的意義,並尊重因紐特人的文化背景與生命觀念。
《生命之側》這本書提醒我們,照護不僅僅是一種醫療技術或政策執行,它涉及到深層次的倫理、文化和人性問題。當國家以「提升生活質量」為名實行各種政策時,我們需要警惕這些政策是否真正尊重了受照護者的需求與價值觀。史蒂文森通過因紐特人的故事,揭示了現代照護體系中的種種矛盾與陷阱,呼籲我們重新審視生命的價值以及如何對待他人。
《生命之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它挑戰了我們對照護與生命的傳統觀念。書中的因紐特故事既充滿了悲劇性,也蘊含著對人性與生命的深刻反思。透過這本書,我們不僅看到了因紐特人在面對國家政策壓迫下的抗爭與痛苦,也看到了他們如何通過文化和精神力量來維繫自己的生活方式。史蒂文森的寫作風格詩意而細膩,將這些複雜的問題呈現得如此具體而富有情感,讓讀者不禁反思現代社會中照護的本質。這本書不僅是對因紐特社群的深描,也是對我們所有人如何理解生命、照護與死亡的啟示。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