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左營二戰祕史:震洋特攻隊駐臺始末
作者:郭吉清, 廖德宗
繪者:林家棟
出版社: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18/08/29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平裝版->傳送門
我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所使用的特攻兵器以及相關歷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篇文章主要聚焦於震洋特攻隊的歷史背景,尤其是其在台灣的部署、成員組成、訓練經歷及戰後的故事。透過詳細的史料考察,作者不僅揭示了震洋特攻隊的歷史遺跡,也讓讀者感受到這段過去的悲壯與無奈。
震洋特攻隊是二戰期間日本海軍為了對抗美軍而發動的一種自殺式攻擊計畫。文章一開始提到,震洋這個名字來自於日本明治時期的震洋艦,意指「震撼太平洋」,這裡包含了以自殺式攻擊摧毀敵軍戰艦的決心與企圖。在1944年,隨著日本在菲律賓海戰慘敗,震洋艇開始被大量製造並派駐至各個戰區,其中台灣的高雄左營成為了這支特攻部隊的重要基地之一。這篇文章詳述了震洋隊在台灣的部署,特別是高雄左營基地的考古發現,讓人不禁重新思索戰爭的殘酷性以及歷史的無情。
文章從2012年開始發掘左營震洋特攻隊的遺址作為起點,探討了震洋隊的部署及其背後的歷史意涵。這些遺址的發現,揭開了曾經被埋沒七十年的歷史,讓我們看見這段被時間遺忘的往事。震洋特攻隊在當年作為日軍最後的反擊手段之一,許多年輕的日本士兵被訓練成為這種「人間魚雷」的操縱者。這些年輕的士兵,很多甚至尚未成年,他們在戰爭的浪潮中被捲入了這場充滿犧牲的計畫,訓練後被派駐至各地,成為了震洋艇的駕駛員。隨著戰爭的推進,這些士兵大多數被派往菲律賓、沖繩及台灣,而台灣則成為了震洋特攻隊的重要據點之一。
根據文章,震洋特攻隊於1944年9月至11月之間,從日本土浦、三重、鹿兒島等地的航空隊中徵召年輕的飛行預備生,這些年輕人多數懷抱著對國家的忠誠與榮譽感。他們在接受嚴格的訓練後,成為軍階「飛曹」的震洋艇駕駛員,並被派遣到包括台灣在內的各個戰區。震洋艇是一種小型快艇,上面裝載著大量炸藥,當艇員駕駛這些快艇接近敵方艦船後,就會引爆自身以摧毀目標。這種近乎自殺式的作戰方式展現了日本軍隊在戰爭後期的孤注一擲。
文章中特別提到高雄左營的震洋隊基地,這裡是台灣震洋特攻隊的主要駐紮地,當年有多支震洋隊進駐此地,其中包括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九、三十一隊。這些震洋隊的士兵們在左營基地接受了海上襲擊訓練,並在夜間進行模擬攻擊任務,以準備隨時出擊。文章詳細描述了當時的左營基地設施,包括營舍、格納壕、防空洞等,這些設施為震洋隊的駕駛員提供了必要的後勤支援。
然而,這段戰爭的歷史隨著日本戰敗而畫上句號。當日本於1945年宣布無條件投降後,這些特攻士兵的命運也變得撲朔迷離。震洋隊的基地被廢棄,震洋艇也被拆解銷毀,而許多倖存的士兵則經歷了戰後遣返回國的過程。文章也提到,許多台籍士兵當年自願加入了這些特攻部隊,儘管他們當時對日本帝國懷有忠誠,但戰後他們的處境卻顯得相當艱難。在日本投降後,這些台籍士兵需要面對的是如何在混亂的局勢中求生。
本書除了詳細介紹震洋隊的歷史背景外,也引用了許多第一手的資料和證言,讓讀者得以窺探當年那些年輕士兵們的心理轉變與日常生活。透過隊員的日記、口述歷史及戰後的回憶錄,作者勾勒出這些年輕士兵從訓練到上戰場,乃至戰後生活的全貌。書中提到,當年許多士兵心懷壯志,但隨著戰爭的進展,現實的殘酷讓他們不得不面對死亡的威脅與內心的掙扎。他們在戰場上經歷了無數次生死關頭,很多人最終沒能返回家鄉。
書中還描述了作者重返左營基地的過程,試圖尋找那些曾經與震洋隊相關的遺址。在這段尋訪之旅中,作者與當年的士兵家屬見面,重新走過當年震洋特攻隊訓練的場所,讓這段被遺忘的歷史再次浮現於世人面前。這段旅程不僅是一段歷史的回溯,也讓讀者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滄桑。
這篇文章帶給我很大的震撼與反思。震洋特攻隊這段歷史,不僅是二戰中一個特定的軍事事件,也是人類面對極端情況下的選擇與犧牲的縮影。書中透過精確的史料與感性的敘述,讓我們看見了這些年輕士兵在戰爭中所承受的痛苦與煎熬。無論是震洋隊士兵的訓練、戰鬥,還是他們在戰後的艱難生活,這些故事都讓我深刻體會到戰爭的殘酷,以及歷史給予我們的教訓。戰爭帶來的不是榮耀,而是無數的生命逝去與家庭破碎,因此我們應當銘記這段歷史,珍惜當下的和平,避免重蹈覆轍。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