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5的文章

語音轉文字用clipchamp,品質非常不錯

圖片
在現今數位時代,語音轉文字技術已成為許多人提升工作與學習效率的重要工具。其中,Clipchamp 作為一款功能強大的影音編輯軟體,不僅提供直覺易用的編輯功能,還具備高品質的語音轉文字功能。無論是訪談記錄、會議筆記,還是影音字幕製作,Clipchamp 都能準確轉錄語音內容,減少手動輸入的時間與誤差。其強大的 AI 技術確保轉錄內容清晰、準確,支援多種語言,適合各種需求。對於創作者、學生或專業人士來說,Clipchamp 無疑是提升生產力的理想選擇。接下來,讓我們深入了解 Clipchamp 語音轉文字的特色與優勢! 官方網站: https://clipchamp.com/en/ 進入頁面以後,在首頁上面會看到一個建立新影片的按鈕,這邊點擊直接進入。   這邊有個匯入按鈕,準備好的音訊檔案,從這邊導入。   檔案要拖曳到時間軸。   在右側欄位,會有一個輔助字幕的選項,這邊就有立即適用的按鈕。 這邊有一個翻譯很特別,輸入中文,繁體只有一個”台灣國語”,其實就是這個選項。   時間越長花的時間會越久,不過翻譯品質還算不錯,有時候把語助詞都翻譯出來,都沒有漏掉,最後在自己潤稿一下,完成後也可以直接下載SRT檔案。  

【讀書心得】植物學家

圖片
作者:朝井真果 譯者:緋華璃 出版社:新經典文化 出版日期:2024/08/28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一位自學成才的日本植物學家,他用畢生的熱情與專注,為日本植物學奠定了基礎。儘管家境富裕,牧野卻沒有完成正規的學校教育,但他的熱愛促使他踏遍全日本,採集植物並製作標本。他不僅發現了許多新物種,還為它們命名。他的研究態度和對植物的熱愛,最終讓他成為昭和天皇口中的「國寶」。 牧野的人生充滿艱辛和挑戰。即使面臨債務壓力,他仍堅持購買書籍與研究器材,甚至經歷了家產變賣、妻子的默默支持、家中孩子的早夭等種種不幸。然而,他從未因此屈服,反而更加專注於他的植物研究。牧野的兩任妻子都在背後默默支持他,特別是第二任妻子壽衛,無怨無悔地承擔家庭責任,為他負債不斷的生活保駕護航。 這部作品還描繪了牧野在東京的生活,他進入了東京大學的植物學教室,儘管沒有小學畢業,他的才能使他能夠在學術圈中脫穎而出。但這並非一帆風順,他也經歷了學術派系的鬥爭,甚至被迫交出自己製作的標本。這一切並未使他氣餒,反而使他更加堅定地投入到植物學的發展中。 牧野的貧困生活也從未讓他放棄對植物學的追求。他債務纍纍,經常變賣家產以支持他的研究。即便如此,他依然繼續探究植物的奧秘。妻子壽衛不僅支持他,還在生活中扮演了中流砥柱的角色,幫助他躲避債主,管理家務,養育孩子。 牧野的傳奇故事不僅在日本家喻戶曉,也成為世界植物學史上的一個重要篇章。他以無盡的熱愛和對植物學的貢獻,證明了即使在最困難的條件下,堅持自己的夢想與理想也是可能的。他用自己一生的努力,讓日本植物學從一片荒地走向繁榮,成為後世植物學家研究的基礎。 朝井真果的作品以充滿激情的筆觸,生動再現了牧野富太郎的一生。他的故事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對植物的熱愛,和對人生無懼困難的堅持。他的人生經歷既令人動容,又富有啟示。他不僅是一位天才植物學家,更是一位以熱愛推動自我成長的典範。這本書不僅描寫了他的學術成就,也深刻探討了他的人性和情感。 這篇讀書心得不僅讓人重新審視對科學的熱情和堅持的重要性,也帶來了對人生意義的思考。牧野富太郎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面對多大的困難,只要擁有熱愛和堅持,就能在自己的領域內取得非凡的成就。 牧野在植物學上的貢獻是無可否認的。他不僅建立了日本植物學的基礎,還啟發了無數後來者。他的故事也讓人們明...

【讀書心得】棲息咖啡館:把紛亂的情緒好好安放,為流浪的心找到一個棲息的地方

圖片
作者:沖田円 譯者:王蘊潔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2024/04/01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棲息咖啡館》是一本撫慰人心的小說,由日本知名小說家沖田円所撰寫。故事的背景發生在一家特殊的咖啡館,這裡不僅供應香濃的咖啡與甜點,還提供一種無形的溫暖,彷彿成為了每一位來訪者心靈的棲息地。沖田透過這本書,觸及了人們內心深處的孤寂、迷惘與難以言喻的情感,讓讀者在故事中看見自己,並找到短暫的安慰與解脫。 1. 溫柔的故事線與角色群像 故事的主軸圍繞著咖啡館主人的經歷與那些走進店裡的顧客們,每一個角色都有各自的故事與傷痕。從母女之間的情感重塑到摯友間的命運交錯,每一段故事都顯示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矛盾與困難。特別是那位暗戀女孩的記憶,始終像一條縈繞心頭的線,牽動著主角的情感起伏。 咖啡館的主人,不僅是在經營一間店面,更像是一位安靜的觀察者。他靜靜地聆聽每位來訪者的故事,內心也同樣承載著自己的情感重擔。曾經他與一位女孩在這間咖啡館中度過了許多美好時光,但這段情感並未走到盡頭,女孩的突然離去讓他的心留下了難以癒合的傷口。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逐漸接受現實,但那份心願依然留存在心底,期盼有一天能再度與她重逢。 每位來到咖啡館的顧客,似乎都是帶著自己的傷痛而來。在這裡,母女之間的牽絆因為某個不經意的對話而重現,曾因距離而生疏的情感得以修復。祖孫兩代透過共同的興趣,找到了彼此之間的連結,也讓祖父母有了新的生活目標。這些故事並非單純的幸福結局,而是經歷了掙扎與轉變,才終於找到一線光明。沖田巧妙地捕捉了人類情感的脆弱與堅韌,讓人不禁感嘆生活的多樣性與不可預測性。 2. 感情的無奈與人生的悔恨 故事中最觸動人心的部分,莫過於主角與那位暗戀女孩之間的感情。這是一段短暫卻深刻的情感體驗,兩人曾經在咖啡館中度過許多愉快的時光,然而命運卻讓他們無法走得更遠。女孩的離去,成為了主角心中永遠的遺憾,他無數次想像與她重逢的情景,但現實卻一次次地讓他失望。 這樣的情感描寫,無疑勾起了許多讀者心中的共鳴。每個人或許都有過一段無法圓滿的愛情,或是遺失的友情,這些無奈與悔恨讓我們不斷回顧過去,試圖找回那些已經失去的時光。然而,現實往往無法如我們所願,過去的錯過無法挽回,只能帶著這些記憶繼續前行。這種無法釋懷的情感,正是沖田在書中巧妙表達的主題之一。 3. 成長與自...

【讀書心得】森林裡的資本主義者:在現代社會邊緣,找回簡單完整的人生

圖片
作者:朴慧胤  譯者:陳思瑋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24/09/01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森林裡的資本主義者》這本書為現代社會中的人們提供了另一種生活方式的可能性。書中的作者朴慧胤用自己的人生故事,探索了在資本主義體制下尋找平衡與自由的生活哲學。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逃離城市喧囂的生活,更多的是對於生活的反思,讓讀者重新審視自己在現代生活中的角色與選擇。 首先,作者的生活選擇十分引人注目。她原本過著典型的都市菁英生活,與丈夫一起在繁忙的現代社會中追求成就和成功。然而,這樣的生活方式讓他們感到越來越疲憊,最終決定離開都市,搬到美國的鄉村,過上一種更簡單且自主的生活。這一選擇,無疑是對當前社會價值觀的挑戰,反映出人們對於追求財富與名利的疲憊,以及對於尋找生活意義的渴望。 作者的故事引發了許多人內心的共鳴。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許多人都在追求成功、財富與地位,然而在不斷的追逐中,人們往往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與滿足感。書中的一句話特別觸動人心:「努力生活和有意義的生活是兩回事。」這句話點出了現代人普遍面臨的困境,即便我們每天都在為了工作、家庭與社會責任忙碌,卻很少停下來思考這些努力是否真的讓我們感到充實或快樂。這本書正是要提醒我們,生活不應該只是一連串的任務或目標,而應該是由我們自己選擇、並為自己帶來意義的過程。 書中探討了許多與日常生活相關的主題,包括工作、飲食與金錢。這些主題的背後,都是作者對於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例如,作者談到關於工作的意義,質疑我們是否應該只為了賺錢而成為生產線上的一個零件。她並不是在鼓吹大家辭職不工作,而是希望我們能找到一種與自己內心契合的工作方式,讓賺錢的過程成為創造的行為,而非消耗自我的手段。 飲食方面,作者分享了她在鄉村生活中的經驗,親手採摘黑莓、磨麥製作麵包,這些看似簡單的行為,卻讓她重新體會到自己與自然的緊密連結。這種連結不僅僅是感官上的滿足,更是一種深層次的心靈富足。現代人往往被各種加工食品和快餐填滿胃口,卻失去了對食物本身的尊重與感受。透過作者的經歷,我們可以重新思考,如何在日常飲食中找到與自然、與生命的聯繫。 而關於金錢,作者指出「省錢會讓人開始懷疑某些東西是否值得」,這句話讓人深思。現代社會中,金錢往往被視為幸福的指標,我們努力工作、存錢,只為了擁有更多的物質享受...

【讀書心得】最悲傷的是誰

圖片
作者:正己寿香 譯者:邱香凝 出版社:獨步文化 出版日期:2024/09/28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平裝版-> 傳送門 《最悲傷的是誰》這本小說,表面上是一宗關於一名男人遭到刺殺的謀殺案,但其深層次卻是一場關於女性心靈、欲望與自我認知的複雜探討。書中的角色們不僅面對犯罪的真相,更面對自身內心的黑暗與掙扎。作者正己寿香透過角色的情感,展示出一個令人震撼的真相:在追尋謀殺案真相的過程中,真正被揭示的,是人性的複雜與脆弱,特別是對「幸福」的扭曲與追求。 故事的中心是一名男子戶沼曉男(假名高橋彰),他在一場雨中的仇殺中被刺死。這個人表面上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角色:對情婦佐藤真由奈而言,他是「高橋彰」,一個給予她幸福幻想的男人;而對他的妻子戶沼杏子而言,他是「戶沼曉男」,一個冷淡且不忠的丈夫。真相的追尋並不是單純地想揭開誰是兇手,而是從多個角度來檢視這個男人的兩面性,以及與他有關的女性如何看待他。故事從兩名女警探薰子和梶原的調查展開,他們深入探索這些女人的心理世界,揭露了隱藏在表面下的痛苦和不安。 在小說中,真由奈和杏子這兩位女性對高橋彰/戶沼曉男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然而她們的共通點在於對幸福的渴望。真由奈相信,她與高橋彰之間的愛情是真實的,即便他已經死亡,她依然無法接受這段關係的虛假。而杏子,則在丈夫的死後,逐漸發現自己的魅力與自由,並不再追求丈夫生前所扮演的「忠誠伴侶」角色。這兩位女性對幸福的追求,展現了她們在面對失敗婚姻、愛情與社會期望時的內心掙扎。 然而,這本書的焦點並不僅僅是這些角色如何處理失落與悲傷。正己寿香通過這些女性角色,揭示了現代女性在家庭、愛情與自我實現之間的微妙權衡。佐藤真由奈被戲稱為「妄想妹」,總是幻想每個男人都對她有好感;戶沼杏子則在丈夫去世後,逐漸感到厭倦,甚至對丈夫的外遇與債務不再在意。她們各自的內心掙扎與心理變化,描繪了一幅複雜的女性圖景。 女警薰子作為調查這起案件的主要人物之一,她的角色並非單純的「真相追尋者」,而是一個試圖在男性主導的警察體系中生存的女性。她不僅面對工作中的性別歧視,還需要同時應對自己內心對女性身份的質疑。當她說出「我可能跟女人合不來」這句話時,其實反映了她作為一個在男性至上的社會環境中掙扎求存的女性,對於自己的性別角色感到困惑與矛盾。 在這個故事中,真相並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這些女性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關係...

【讀書心得】最後的航班

圖片
作者:茱莉.克拉克 原文作者:Julie Clark 譯者:聞若婷 出版社:春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05/31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平裝版-> 傳送門 《最後的航班》是一部極具張力的懸疑驚悚小說,由茱莉‧克拉克(Julie Clark)所著。故事的核心圍繞在兩位面臨人生重大轉折的女性,克萊兒和伊娃。她們各自的命運在機場因為一個巧合的相遇而交織,最終卻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兩位女性的困境與抉擇 書中最吸引人的地方,莫過於兩位主角的背景和她們所做出的決定。克萊兒的丈夫是一個極具控制欲的政治人物,表面上成功光鮮,但在家中卻將克萊兒視為私有財產,監控她的一舉一動。這樣的環境讓克萊兒不堪重負,她決定設計一個逃亡計劃,從這段讓人窒息的婚姻中解脫出來。而伊娃,同樣陷入了自己的人生困境,她也急於逃避一段危險的過去,尋找重生的機會。 這兩位女性的命運在機場交會,當她們因為一次看似隨機的邂逅而交換機票時,一切開始朝不可預知的方向發展。克萊兒登上了伊娃的航班,計畫以假身份展開新的生活;而伊娃則假扮克萊兒,前往另一個目的地。然而,命運並未如她們所預期地運作。波多黎各的班機墜毀,讓克萊兒面臨一個不可思議的選擇——冒用伊娃的身份繼續生活,甚至面對伊娃生前所積累的危險和秘密。 身份轉換與自我重塑 《最後的航班》成功地探索了身份轉換與自我重塑的主題。當克萊兒決定冒用伊娃的身份時,她不僅在表面上改變了自己的名字和背景,還承擔了伊娃曾經無法擺脫的恐懼和問題。這種身份的轉換,讓克萊兒在尋求自由的過程中,反而陷入另一種新的危機中。她不僅要逃避過去的陰影,還要面對伊娃生前的秘密,甚至與危險的人物周旋。 這樣的身份轉換反映出一個深刻的問題:我們是否能夠真正逃離自己的過去?無論我們如何改變外在的身份或背景,內心深處的恐懼和問題依舊可能會隨之而來。克萊兒在逃避丈夫的過程中,雖然成功地從這段壓抑的婚姻中脫身,但她並未如願以償地獲得平靜,反而捲入了更大的風暴中。這使得小說的懸疑感不斷升級,讀者也隨著故事的發展,一同體驗到克萊兒心中的焦慮和不安。 命運的無常與女性的力量 《最後的航班》不僅是一部懸疑小說,更是對女性力量的讚美。在面對困境時,克萊兒和伊娃這兩位女性並沒有屈服於命運的安排。她們各自尋求著屬於自己的出路,儘管這條路充滿了風險和未知。茱莉‧克拉克以細膩的筆觸描寫出這兩位女性的內心掙扎和勇...

【讀書心得】最後的安眠

圖片
作者:亞佛烈德.希區考克 原文作者:Alfred Hitchcock 譯者:繁秋 出版社:崧燁文化 出版日期:2024/06/05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有聲書-> 傳送門 《最後的安眠》是一本充滿懸疑、戲劇性轉折以及黑色幽默的短篇小說集,探索人性的陰暗面以及人們在極端情境下的反應。這本書的故事中充滿了恐懼、罪惡感、欺騙與報復,讓讀者在翻閱每一篇故事時,都不禁感到驚悚且欲罷不能。 希區考克的敘事風格,總是在最不經意的時刻,給予致命一擊。書中的故事細膩且緊湊,故事結局往往出人意料,讀者在最後一頁翻過之前,很難猜到結局,這也是希區考克作品的一大特點。《最後的安眠》集結了多篇短篇故事,從《一杯藥茶》到《花生米》,每篇都蘊藏著不同的謎團與真相。 一杯藥茶──復仇的滋味 故事《一杯藥茶》展現了希區考克對黑色幽默與復仇主題的精湛掌握。這篇故事的開頭,看似是兩位朋友在喝茶閒聊,但隨著情節的發展,讀者逐漸發現這杯茶可能不單純。詹金斯先生在喝下這杯茶後,內心不斷被恐懼吞噬,胃裡的灼痛越來越強烈,而對面的女士卻表情平靜,仿佛在享受這場復仇的時刻。這種對比使得詹金斯的恐懼與痛苦更加強烈,也讓讀者感受到復仇者內心的冷酷與無情。 在這個故事裡,希區考克運用簡單的對話與場景,讓人一步步沉浸在故事的氛圍中,直至最後一刻,才揭示出整個復仇計畫的真相。這種精妙的情節設計,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強烈的緊張感,彷彿自己也身處於詹金斯的境遇之中,無法逃脫。 椰子糖──痛苦的巡禮 《椰子糖》這篇故事則呈現了另一種形式的悲劇。芭芭拉小姐自從妹妹去世後,心中無法釋懷,因而開始了她每晚的悲痛巡禮。她重複著妹妹當晚送糖的路線,無論天氣如何,這種行為不僅是對妹妹的追憶,更像是一種無法解脫的自我懲罰。 故事的張力來自於這個重複的儀式,讀者可以感受到芭芭拉內心的無助與孤獨。希區考克巧妙地運用了這種情感上的張力,讓人不由自主地跟隨著芭芭拉的步伐,去感受她內心的掙扎與痛苦。 無人之境──死亡的誘惑 在《無人之境》這篇故事中,希區考克探討了死亡與罪惡的微妙關係。故事中的主角面對妻子的死亡問題時,冷冷地回應,顯示出他對生命的淡漠與對死亡的平常心。這種冷酷的態度,使得故事的氛圍更加壓抑,讀者在閱讀時,能感受到這種情感的冰冷與無情。 當主角與朋友舉杯慶祝時,那種虛偽的...

【讀書心得】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

圖片
作者:達賴喇嘛, 戴斯蒙‧屠圖, 道格拉斯・亞伯拉姆 原文作者:The Dalai Lama, Desmond Tutu, Douglas Abrams 譯者:韓絜光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22/07/06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有聲書-> 傳送門 【影片說明】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這本書將達賴喇嘛與屠圖大主教兩位精神領袖的智慧帶到了讀者面前。這是一次不僅僅關乎兩人個人故事的分享,也是對人類共同面對痛苦與快樂的深入探討。書中記錄了兩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在印度達蘭薩拉相聚的五天,期間他們不僅回顧了自己的生命旅程,也深入探討了喜悅的本質、痛苦的超越以及如何在人生的困境中仍然能夠感受到內心的快樂。 1. 喜悅與痛苦的並存:人類生命中的永恆問題 在書中,達賴喇嘛與屠圖大主教對「如何在充滿痛苦的世界中找到喜悅」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探討。這個問題是人類社會中最普遍的困惑之一,無論是面對失去、孤獨、焦慮還是絕望,痛苦似乎無法避免。書中兩位精神領袖的回答既智慧又樸實,他們都認為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無法找到快樂。 達賴喇嘛經歷了流亡的悲劇,數十年來無法回到家鄉,但他仍然保持著陽光般的微笑;屠圖大主教在南非對抗種族隔離制度的過程中,親眼目睹了人性中的殘酷與絕望,但他依然堅定地引領南非走向和解與寬恕。兩位大師的生命充滿了磨難,但他們在書中告訴我們,痛苦無法避免,但我們有選擇如何面對它的自由。 2. 喜悅不是瞬間的情感,而是一種生存方式 書中提出了一個深刻的觀點:喜悅並不是短暫的情感波動,而是一種面對生命挑戰的態度和生存方式。這種觀點讓我們重新審視了快樂與痛苦的關係,喜悅不是外在條件的結果,而是內在心態的選擇。 當人們處於困難或逆境中時,我們很容易被負面情緒所壓倒,但達賴喇嘛和屠圖大主教指出,如果我們能改變自己的觀點,擁抱內心的平靜與慈悲,我們就能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喜悅。他們強調,快樂不是通過追求物質或外在成就而來的,而是來自於內心的豐盈和對生命的接受。 3. 喜悅的八大支柱:培養心靈的力量 在書中,達賴喇嘛與屠圖大主教提出了「喜悅的八大支柱」:觀點、謙...

【讀書心得】最佳狀態:超越心流,掌握個人持續卓越的情商

圖片
 作者:丹尼爾.高曼, 卡利.查尼斯 原文作者: Daniel Goleman, Cary Cherniss 譯者:蕭美惠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4/01/16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影片介紹】 在閱讀《最佳狀態:超越心流,掌握個人持續卓越的情商》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深感觸動,因為它深入探討了如何透過情商(EQ)來提升個人與團隊的表現,並進一步達成最佳狀態。這不僅是一本關於如何實現職場卓越的書籍,更是一部關於如何過好每一天的指南。書中的觀點讓我反思,什麼是「最佳狀態」,以及如何將日常生活中的小勝利累積成一生的大成就。 情商與最佳狀態的關聯 書中強調,情商是幫助我們進入「最佳狀態」的關鍵因素。「最佳狀態」不僅僅是心流(flow)那樣短暫的巔峰體驗,而是一種可以在日常中持續達成的狀態。這種狀態讓我們感到愉悅、有創造力、更加生產力,也能更投入於當下的工作。比起難以捉摸的心流,書中更倡導我們去追求這種可持續的最佳狀態,因為它是我們每天都可以努力達成的目標。 這讓我想到,許多人在生活中往往追求一種完美的巔峰時刻,像是完成了一個巨大的專案或達成了某個長期以來的目標。然而,這些時刻雖然讓人振奮,卻常常是短暫的。與其追求這些稍縱即逝的巔峰,不如更專注於每天都能達成的最佳狀態,這才是長期成功的關鍵。 情商的具體應用 書中還提到了進入最佳狀態的實際方法,這些方法主要圍繞著情商的發展。情商包括了自我覺察、自我管理、同理心以及社交技能,這些能力都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管理情緒、應對壓力,並且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在職場上,這些能力不僅可以提升個人的工作表現,也有助於團隊合作和領導力的發展。 這部分的內容讓我特別有感觸。過去在面對壓力大的工作時,我常常感到倦怠,難以保持高效的表現。隨著書中提到情商的重要性,我開始反思,自己是否有在工作中善用情商來幫助自己保持最佳狀態?自我覺察是第一步,當我們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狀態,就能更好地管理它們,避免情緒的波動影響到工作效率。這也讓我意識到,倦怠感並不是因為工作量過多或壓力過大,而是因為我們沒有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緒,沒有為自己設立一個可持續的工作節奏。 高情商領導的力量 ...

【讀書心得】最有梗的元素教室:週期表君與他的元素小夥伴

圖片
作者:上谷夫婦 原文作者:うえたに夫婦 譯者:李沛栩 繪者:上谷夫婦(うえたに夫婦) 出版社:親子天下 出版日期:2021/03/30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平裝3冊-> 傳送門 《最有梗的元素教室:週期表君與他的元素小夥伴》是一部將科學知識融入生活的精彩作品,這本書不僅讓化學元素變得易於理解,還利用漫畫敘事的方式,將原本艱澀的知識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故事。以下是我對這本書的讀後心得,透過更換名詞描述來重新詮釋這個作品。 元素學習的全新角度 在這本書裡,主角「週期表君」作為一個外星人,擁有能夠分析地球上各種元素的特殊護目鏡。他的任務是到地球上收集元素的資料,這一任務讓我們跟隨他的腳步,逐步探索各種元素如何構成了我們的生活。 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巧妙地將抽象的科學概念轉換為具體的生活場景,從廚房到公園,從日常用品到科學實驗室,週期表君用他的護目鏡帶我們一步步發現這些熟悉又陌生的元素。這樣的設定不僅僅讓讀者能夠輕鬆吸收知識,更賦予了整個學習過程以一種尋寶探險的趣味感。 科學知識的趣味呈現 書中充滿了KUSO(搞笑且有趣)的元素,不僅讓人發笑,也讓知識點變得更加鮮活。例如,週期表君的失憶讓他忘記了化學元素的特性,而他的旅程也因此變得更加困難與有趣。而博士這個角色的加入,則提供了大量的專業知識支持,讓整個故事更加完整與富有深度。 週期表君的護目鏡功能使得這本書特別有趣。這種設定讓我聯想到,如果我們現實生活中也能擁有這樣的工具,可能我們在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物品時,會更有意識地思考它們的元素組成與化學特性。想像一下,能隨時隨地辨識出物品中的元素,無論是在廚房煮飯還是選購家電時,這樣的能力無疑讓人感覺有如超級英雄般強大。 從生活中認識元素 這本書最大的特色就是,它以日常生活為基礎,來介紹我們經常忽略的元素知識。以往,我們對元素的認識多停留在教科書上的一張表格——這讓人感到枯燥且無趣。然而,書中的故事卻讓我們了解到,這些元素並不是那麼遙遠的存在,它們無時無刻都在我們周圍,並且對我們的生活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從廚房的鍋碗瓢盆,到公園裡的植物和土壤,這些熟悉的場景都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書中詳細介紹了構成人體的元素、地球上的主要元素,甚至還包括煙火、硬幣等物品的元素構成。這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產生共鳴,並對書中的知識內容感到...

【讀書心得】晶片戰爭:矽時代的新賽局,解析地緣政治下全球最關鍵科技的創新、商業模式與台灣的未來

圖片
作者:克里斯.米勒 原文作者:Chris Miller 譯者:洪慧芳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23/03/01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克里斯·米勒的《晶片戰爭》帶我們進入了一個充滿高度技術競爭的世界,深入剖析了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現代科技發展的核心。隨著我閱讀這本書,逐步理解到晶片製造技術不僅僅是技術進步的標誌,更是國家之間進行經濟和戰略博弈的重要工具。這本書提供了對全球半導體產業及其背後複雜的地緣政治關係的深刻見解,讓我對於這場科技戰爭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晶片製造的戰略意義 晶片,作為現代技術的核心部件,幾乎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智能手機、汽車,還是高端國防系統,晶片都扮演著關鍵角色。正因為如此,掌握晶片製造技術的國家和企業,能夠在全球經濟和科技領域占據重要位置。書中提到,美國、台灣、韓國、日本和中國等國家在半導體技術上的競爭,不僅僅是企業之間的技術博弈,更多的是關乎國家安全和經濟實力的較量。 1. 先進製程:科技的競爭焦點 半導體製造的先進製程是一個極具競爭力的領域,決定了晶片的性能、能效和應用範圍。米勒詳細介紹了台積電(TSMC)和三星在全球先進製程的領導地位,這兩家公司分別掌握著5納米、3納米等技術,讓台灣和韓國成為全球科技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書中強調了這些技術突破的重要性:它們不僅是科技進步的象徵,也直接影響了國家在高科技領域的戰略地位。 這場技術競賽不僅僅是台積電與三星之間的市場競爭,更涉及到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和各國對科技的依賴。美國通過對半導體技術的嚴格控制,限制中國獲取先進技術,這讓全球供應鏈變得更加複雜。中國則投入大量資源,試圖自主開發替代技術,以降低對外國技術的依賴。這種國際博弈反映出每一次技術突破都不僅是市場上的競爭優勢,更是國家之間的戰略權衡。 2. EUV光刻技術:科技領導權的爭奪 極紫外光刻技術(EUV)是實現更小晶片節點的關鍵技術,也是晶片製造中最重要的技術突破之一。米勒特別提到荷蘭的ASML公司,它是目前唯一能夠提供EUV光刻機的公司。掌握這項技術意味著在半導體製造的競爭中擁有領導地位,尤其是在生產高性能晶片方面。 然而,這項技術的擁有並非只涉及到技術和商業利益,背後的政治博弈同樣不容忽視。美國對ASML向中國出售EUV光刻機進行了嚴格的限制,以確保美國及...

【讀書心得】晶三角:矽時代地緣政治下,美台中全球半導體安全

圖片
作者:戴雅門, 詹姆斯.埃利斯, 夏偉 原文作者:Larry Diamond, James O. Ellis Jr., Orville Schell 譯者:謝樹寬 出版社:聯利媒體TVBS 出版日期:2024/09/06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平裝版-> 傳送門 在現今科技主導的時代,全球地緣經濟和技術競爭日益加劇,而半導體產業正處於這場全球變革的核心。類似於《晶三角》這樣的書籍討論了美國、台灣和中國之間的複雜關係,並從不同視角剖析了科技與國際政治如何交織。這篇心得將會探討這本書的主要觀點,並延伸至台灣在半導體產業中的獨特角色,以及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舉足輕重地位。 首先,《晶三角》這本書的核心探討半導體作為科技創新的驅動力,不僅影響國家經濟繁榮,也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美國、台灣和中國之間的科技競爭構成了一個三角關係,而這個三角關係與各國之間的地緣政治和國家利益有著密切聯繫。台灣作為全球晶片製造的領先者,其技術優勢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的全球化分工,將國家利益重新拉回桌面,成為全球產業鏈重新分配的關鍵一環。 美國近年來通過《晶片法案》和一系列針對中國的出口禁令,進一步凸顯了半導體技術在國際競爭中的戰略重要性。從經濟安全戰略的角度,美國決策者和專家學者認為台灣在全球科技供應鏈中不可替代,而中國在追求技術自給自足的同時,也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了挑戰。美國的政策不僅試圖保持技術領導地位,還致力於通過加強與台灣的合作來對抗中國的科技崛起。 書中所強調的三角習題,核心問題之一是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特別是當地緣政治風險與科技競爭融合時,這些問題變得更加顯著。美國希望通過重新分配供應鏈來減少對台灣和中國的依賴,這也是美國長期競爭力戰略的一部分。然而,這並非易事,因為台灣在晶片產業中的主導地位,使得美中之間的科技競賽變得更為複雜。這讓台灣在全球產業鏈中處於不可或缺的位置。 本書探討了半導體供應鏈安全的重要性,從不同角度揭示了半導體技術在全球經濟和政治中的多重影響。當前的全球政治體系日益分裂,科技與國家安全問題變得越發交織。半導體已經不僅僅是科技創新的核心,更是國際政治、經濟和軍事戰略中的關鍵因素。台灣的技術優勢讓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變得不可替代,而這也意味著台灣將在未來的科技競爭中面臨更大的壓力和挑戰。 《晶三角》不僅是一部關於半導體產業的經濟與技術分析,還試圖從地緣政治...

【讀書心得】景觀中的風姿

圖片
作者:保羅.索魯 原文作者:Paul Theroux 譯者:胡洲賢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23/05/06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景觀中的風姿》是保羅‧索魯的一部引人深思的散文集,展現了他多年來的旅行經歷和對不同文化、地理景觀的深刻觀察。這本書從個人角度出發,將他環遊世界的見聞與內心感悟編織成一個個扣人心弦的故事,讓讀者隨著他的文字一起踏上探索內外世界的旅程。 索魯不僅僅是個旅行者,他還是一位洞察力非凡的作家。他認為真正的旅行是一種深入心靈的體驗,遠非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可比。書中,他提到,旅行是為了發現障礙並挑戰極限,這也是他多年來旅行書寫的中心思想。在每段旅途中,他總是透過與不同人的交流,來探究那些看似尋常但實則隱藏著深層意義的事物。 《景觀中的風姿》這本書,集合了旅行書寫、人物評論和對地理景觀的深入探討。在第一章中,索魯介紹了自己的旅行觀念。他強調,真正的旅行是非官方的,充滿了偶然的發現與真實的經驗,而不是通過正式的旅遊途徑來理解世界。在這本書中,他通過對地景和人文的精準描繪,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豐富而深刻的世界。 書中最有趣的部分之一,是索魯對其他作家的評論與觀察,這些作家包括梭羅、葛林、康拉德、史坦利等人。尤其在《荒野中的梭羅》這一篇中,索魯用犀利的筆觸探討了梭羅的旅行觀,並對梭羅的旅遊經歷提出了幽默而尖銳的批評。梭羅在他的作品中歌頌大自然,讚美荒野,然而索魯指出,梭羅一生走得最遠的地方,僅僅是離家不遠的華爾騰湖。這種反差使得索魯的評論充滿了諷刺意味,但也讓讀者重新審視那些我們曾認為理所當然的旅行經驗。 除了對其他作家的評價,索魯也在書中深刻探討了自己作為讀者的經歷。在〈我做為讀者的人生〉這一章中,他回顧了自己的閱讀史,並將閱讀與旅行聯繫在一起。他提到自己成長在禁書的時代,這樣的背景反而讓他對那些被禁的書籍產生了強烈的興趣。閱讀成為他探索世界的另一種方式,與旅行同樣重要。 索魯的旅行不僅僅是腳步的遠行,更是思想的延展。對他來說,閱讀和旅行都是為了探索世界,並在這過程中反思自己的內心。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充滿了對人性、文化和自然的思考,無論是對古老的文化遺跡,還是對現代都市的觀察,他都能從中發掘出深刻的意義。 在〈我親愛的老爹〉這一章,索魯以回憶的方式敘述了自己與父親的關係。這段文字透露出索魯對家庭的...

【讀書心得】普通地質學(上)(下)

圖片
作者:劉聰桂等20人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18/08/24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平裝版-> 傳送門 《普通地質學》由多位地質學者共同執筆,是一本臺灣首部全彩色地質學教科書,內容不僅涵蓋最新的國內外地質範例,還輔以豐富的插圖與照片。這使得該書不僅是大學學生學習地質學的教材,更是所有對地質現象感興趣的讀者深入了解這一學科的寶貴資源。 地質學與當代社會的關聯 隨著全球資源快速消耗以及環境惡化,地質學的研究變得愈發重要。該書強調,地質科學雖然主要研究固態地球,實際上與大氣、海洋以及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密不可分。這種整合性觀點打破了傳統對地質學的狹隘理解,展示了地質學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以及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現代社會對自然資源的依賴使我們不得不更加深入理解地球的組成、運作原理以及其資源的有限性。書中詳細介紹了礦物、岩石、火成岩、沉積岩和變質岩的形成與性質,並分析了地球內部構造的變化如何影響表面生態環境。這些知識不僅僅是理論,更對實際應用有著深遠的意義,特別是在環境保護、能源開發和自然災害防治領域。 臺灣地質的獨特性 《普通地質學》特別注重臺灣的地質範例,這對於讀者理解當地地質現象至關重要。臺灣位於板塊交界處,其地形特徵、火山活動、地震頻發等現象為地質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實驗場域。書中以生動的方式呈現這些現象,並讓讀者能夠將理論與實際觀察結合,從而更好地理解地質作用的多樣性。 臺灣的造山運動歷史,也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主題。透過書中的解釋,我們能夠看到山脈的形成與侵蝕,從而理解臺灣當前的地貌是如何經過數百萬年的地質作用逐步演變而來。這不僅是一個科學問題,更是一個涉及生態、環境保護以及城市規劃的現實挑戰。 地質學的跨學科影響 除了對地球內部與地表變化的研究外,地質學還與多個學科有著深遠的聯繫。例如,書中討論了板塊構造學說、大陸漂移與海底擴張等理論,這些理論不僅解釋了地球表面板塊的運動,還與氣候變遷、海洋科學等學科緊密相關。 氣候變遷是當今全球關注的焦點問題,而地質學在理解長期氣候變化以及其對生物圈的影響方面起著關鍵作用。透過研究地球歷史上的氣候變遷,地質學家能夠預測未來可能的環境變化趨勢,並幫助人類更好地應對這些挑戰。這使得地質學成為了研究氣候變遷、自然災害預測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學科。 自然災害與地質學 書中還深入探討了地震、火山噴發、...

【讀書心得】斯文豪與福爾摩沙的奇幻動物:臺灣自然探索的驚奇旅程

圖片
作者:林大利 繪者:張季雅, 陳宛昀 出版社:親子天下 出版日期:2023/08/31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斯文豪與福爾摩沙的奇幻動物:臺灣自然探索的驚奇旅程》一書,以生物學家斯文豪(Robert Swinhoe)在臺灣的探索為主軸,記錄他在19世紀的自然觀察與科學研究。書中詳細描繪了斯文豪如何以博物學家的眼光,深入臺灣的山川湖海,探索這片島嶼上的豐富生物多樣性。從動植物的記錄到自然地理的觀察,他的工作不僅打開了西方世界對臺灣自然生態的認識,也為臺灣的自然史留下了珍貴的資產。 生物探索與知識連結 本書中,斯文豪的生物探索不僅限於觀察動植物,他的工作更像是一個連接點,將臺灣的生物世界與當時西方的科學研究相連。他在臺灣期間記錄了超過千種動植物,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資料。藍腹鷴、臺灣黑熊等今日我們耳熟能詳的臺灣象徵性動物,正是透過斯文豪的研究被西方世界所認識。書中強調了斯文豪如何運用生物地理學的知識,從不同生態區域的物種分佈,來探索物種的演化過程。 生物地理學不僅幫助我們理解物種的分佈,更讓我們看見了自然環境對於物種演化的影響。斯文豪以嚴謹的態度進行觀察與記錄,從動物的行為到植物的分佈,他的工作猶如拼圖般構建了臺灣自然觀察的框架。這些觀察不僅豐富了科學界對臺灣生物的理解,也讓我們今日得以從歷史的角度重新審視臺灣自然生態的變遷。 跨領域的學術探險 《斯文豪與福爾摩沙的奇幻動物》一書最大的亮點之一,是其跨領域的知識融會。書中不僅涵蓋了生物學的內容,還涉獵了歷史、地理等學科,讓讀者從多角度理解臺灣的自然環境。這種跨領域的文本,不僅突破了學科界限,還讓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有了更緊密的連結。作者林大利透過斯文豪的探索旅程,將這片東亞島嶼的生物多樣性串聯起來,並以深入淺出的筆法,引領讀者一窺19世紀臺灣自然史的發展脈絡。 這種跨領域的學術探險,不僅體現在斯文豪的個人經歷中,也延伸到了現代。書中提到,現代的鳥類學家林大利重新審視斯文豪的研究,透過公民科學計畫,進一步補足了當年所缺乏的資料。這種延續性的研究不僅讓我們看到了臺灣自然觀察的歷史演變,更讓今日的科學研究得以從歷史中汲取養分,繼續探索自然世界的奧秘。 文化背景與生態演變的結合 本書的另一大特色,是將臺灣的生物多樣性放置在世界歷史的背景中進行考察。透過斯文豪的筆記與觀察,我...

【讀書心得】惡魔預知死亡

圖片
作者:勞倫斯.卜洛克 原文作者:Lawrence Block 譯者:顧效齡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4/01/27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惡魔預知死亡》是一部深具張力的推理小說,作者勞倫斯·卜洛克藉由冷硬派偵探馬修·史卡德的故事,探討人性、罪惡與道德邊界的模糊地帶。卜洛克以紐約這座城市為背景,將犯罪與個人內心的糾結交織在一起,使故事中的每一個角色在無法避免的命運下掙扎。書中描繪的案件,不僅是一樁冷酷的謀殺案,更是一個個人物在現實壓力中面臨的選擇與困境,讀者隨著案件的發展,逐漸深入主角心中的黑暗角落。 故事背景與主題探討 本書的主線圍繞著律師格藍·郝士蒙的謀殺案展開。格藍在紐約街頭被槍殺,而警方很快就將嫌疑鎖定在一名精神狀況異常的遊民身上。案件看似簡單,卻充滿了諸多不合理之處,這促使嫌犯的弟弟不相信官方的結論,並委託無牌偵探馬修·史卡德進行調查。 卜洛克透過馬修·史卡德的偵探工作,帶領讀者深入探討犯罪的根源與社會的陰暗面。遊民的存在,象徵著社會文明的崩潰,他們是這個系統中最被忽視、最邊緣化的人。然而,這樣的社會結構,卻往往孕育出暴力和犯罪。卜洛克在故事中不僅關注案件本身,也讓讀者反思社會對這些邊緣群體的態度——他們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存在,甚至會成為犯罪的代名詞,但這一切的背後,往往隱藏著更大的社會問題。 此外,書中也探討了個人責任與道德的糾葛。馬修·史卡德在調查案件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自己的內心掙扎。對於史卡德而言,偵探的工作不僅僅是找出真相,更是面對自己過去的種種錯誤與痛苦。他多次陷入自我懷疑,並且經常認為自己是某些事情的始作俑者,這種深刻的罪惡感伴隨著他,成為推動故事發展的重要動力。 角色塑造與情感糾葛 《惡魔預知死亡》中的角色塑造深刻而複雜,馬修·史卡德是整個故事的核心人物,他的心理狀態以及與其他角色之間的關係,成為故事的一大亮點。史卡德是一名曾經的警探,因為個人過失而選擇退出警隊,成為一名無牌偵探。他的生活被酒精和罪惡感困擾,但卻在這樣的狀態下,依然試圖解開謎團,尋找真相。 在本書中,馬修與三位女性角色有著複雜的情感糾葛。首先是麗莎·郝士蒙,受害者的遺孀。麗莎的出現,不僅讓史卡德更加深陷案件的泥沼,也在某種程度上使他與過去的自己產生共鳴。麗莎發現丈夫的保險箱中藏著一筆巨款,這筆錢的來源成為案件的關...

【讀書心得】惡林

圖片
作者:喬.蘭斯代爾 原文作者:Joe R. Lansdale 譯者:聞若婷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24/08/03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惡林》這本書是喬.蘭斯代爾的傑作,以其特有的黑暗奇幻風格,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充滿暴力、混亂和內心掙扎的世界。故事的背景設定在1900年代的德克薩斯州,一個石油繁榮的時代,這裡不僅是夢想和希望的誕生地,同時也充滿了致命的危險。本文從小說的情節、角色塑造以及蘭斯代爾的寫作風格,來探討這本書如何在黑暗文學的領域中脫穎而出,並且吸引了大批讀者的關注。 首先,從情節角度來看,《惡林》以一場悲劇為開端,讓主人公傑克.帕克失去了父母,在弟弟妹妹的陪伴下,他們共同面對生命的殘酷現實。水痘的蔓延奪去了許多人的生命,而傑克和妹妹露拉成為了唯一的倖存者。這個開端設定充滿了悲劇色彩,彷彿讓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無常。然而,這只是故事的序幕,真正的挑戰在於,他們在試圖逃往安全地帶時,遇上了一群殘暴的強盜,這些惡徒殺害了他們的爺爺,並且將露拉擄走。 這段情節不僅推動了故事的發展,也讓讀者體會到了傑克從一個無助的少年逐漸成長為一個勇敢的復仇者的心路歷程。蘭斯代爾的描寫極具張力,當傑克被迫面對這個荒謬而殘酷的世界時,他必須學會放下自己所相信的道德準則和法律正義。這裡的世界是野性支配的,槍聲和鮮血成為了生活的常態,而這種生存的本能成為了唯一的規則。蘭斯代爾成功地將這種荒涼感轉化為讀者心中的恐懼和緊張,這也是他作為黑暗文學大師的特點之一。 接著,蘭斯代爾在《惡林》中塑造了一系列個性鮮明的角色,這些角色在故事的發展中起到了關鍵作用。首先是傑克,他雖然年輕,但經歷了這一連串的變故後,逐漸變得堅強起來。這種成長並不是簡單的英雄式崛起,而是在掙扎與痛苦中逐漸學會如何與這個世界抗衡。他的動力來自於對妹妹的愛,這讓他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復仇的旅程。 在這段旅途中,傑克遇到了幾位獨特的同伴。尤斯塔斯是一位以挖墳為生的黑人賞金獵人,對死亡有著冷峻的態度,這種職業使他在面對敵人時毫不猶豫。三寸丁則是團隊的智囊,一位身材矮小卻頭腦靈活的侏儒,他的智慧和機智在團隊面臨困難時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姬米蘇,則是一位前妓女,她愛上了傑克,這段愛情成為了她尋求新生活的動力。儘管她的過去總是如影隨形,但她依然希望能在這場動蕩的旅途中找...

【讀書心得】復返阿里山:一場跨時空的立體飛覽,一段失落鐵路的現地追尋

圖片
作者:黃同弘 出版社:蔚藍文化 出版日期:2024/08/12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復返阿里山:一場跨時空的立體飛覽,一段失落鐵路的現地追尋》是一本極具深度的專著,透過航照遙測的技術以及詳盡的實地考察,帶領讀者探索阿里山的歷史與現代風貌。黃同弘透過長達三年的研究,將近八十年來的航空照片結合現地探勘,重現了阿里山林鐵鹿屈山後線的軌跡與遺址。這本書不僅記錄了鐵路的歷史,也讓我們重新審視過去數代人在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與工作的痕跡,並見證了台灣林業的起伏變遷。 在書中,作者通過分析美軍戰時航空照片、台灣空軍航攝影像與林務局自行拍攝的航拍圖檔,詳細描述了阿里山及其周邊地區的變遷。他們探索了阿里山林業的最北端,深入鹿屈山後線,發現了許多被遺忘的伐木工路,並揭開了歷史上重要的索道設施遺跡。在這段尋找遺失路徑的旅程中,作者及其團隊不僅憑藉航照分析,還透過實地調查,揭開了過去伐木與運輸活動留下的痕跡。 這本書的核心在於利用現代技術重新解讀過去的地景。書中提到的阿里山林鐵鹿屈山後線,早在1934年開築,並於1937年開始使用,之後於1930年代末期停止運作。通過歷史航照,這條遺失的鐵路被重新發現,其重要性不僅僅在於連接伐木場與林場,更見證了阿里山林業的輝煌歷史。當調查隊深入探勘鹿屈山後線,發現了多處生活平臺與工業設施遺跡,這些遺址是阿里山林業活動的核心場所。 書中提到的鹿屈山後線的遺跡,隨著時間推移逐漸被自然所覆蓋,調查隊要面對崩塌的山坡與繁茂的植被,努力追尋這條歷史遺跡的蹤跡。在這段艱難的旅程中,他們發現了鹿屈山聚落的十處生活平台,這些平台是伐木工人及其家屬的生活據點。他們找到了索道設施的基座與木結構,這些發現證實了當時的鐵路與索道系統仍然能夠通過航空照片與地面遺跡被重新解讀。 作者不僅探索了阿里山林鐵的歷史,也帶領我們走入那段伐木工、集材工與運材工等工人曾經生活過的時代。當時,這些工人與他們的家庭共同構成了阿里山的經濟命脈,他們的離去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得以透過航照分析這些早已不復存在的工業與生活遺跡,重新建構那段失落的歷史。 黃同弘在書中透過這些考古調查,展示了過去人們如何在艱難的環境中開闢出林業的發展路徑。他們利用航照技術重新審視這片大地,發現了許多未被記載的遺址。這不僅是對歷史的重現,也...

【讀書心得】復返:21世紀成為原住民

圖片
作者:詹姆士・克里弗德 原文作者:James Clifford 譯者:林徐達, 梁永安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24/07/31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復返:21世紀成為原住民》這本書以人類學家詹姆士・克里弗德的研究為基礎,探討了原住民族的歷史進程,特別關注於他們在殖民統治和全球化浪潮中如何持續生存、適應和復興。該書的核心論點是,我們無法通過單一視角完整呈現歷史或文化,而是需要透過不同的歷史片段和敘事,來理解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變遷過程。這也正是克里弗德在其著作中強調的「諸多歷史」的概念。 部分理解:聽取而非單一講述 文章開頭點明了一個重要觀念:「沒有一個觀點可以完整講述所有故事」。這強調了歷史和文化的多層面性,並且提醒我們要超越單一敘事模式去理解原住民的經驗。與其試圖「如實講述歷史」,更為重要的是「傾聽諸歷史」,這使我們能夠接觸到各種不同的視角和故事。 伊許的故事:文化與身份的轉變 伊許(Ishi)的故事成為本書一個核心案例,他被認為是「美國最後的野生印第安人」,象徵著原住民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消逝與存續。伊許在1911年出現在加州,被安置在博物館裡生活和展示他的傳統技能,這樣的情境體現了當時殖民文化對原住民的壓迫和控制。然而,到了20世紀末,隨著印第安復興運動和去殖民化討論的興起,伊許的經歷再次受到關注,並成為當時殖民暴力和文化壓迫的象徵。 伊許的故事不僅反映了殖民歷史的殘酷,也揭示了原住民如何在這樣的困境中努力生存和適應。他最初被視為原住民消失的象徵,卻在後來成為原住民文化存續與復興的代表。這正是克里弗德所強調的文化「生成」(becoming)的過程,文化不僅僅是靜態的,而是隨著時間和環境不斷變化和適應的動態過程。 原住民的持續生存與文化復興 文章指出,儘管殖民統治和全球化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許多原住民社群依然頑強地存活了下來。許多原住民語言消失了,傳統社會結構被破壞,但仍有一部分原住民社群成功地重新適應,並選擇性地回溯他們深植於歷史的傳統,以面對現代社會的挑戰。這種現象顯示了原住民文化不僅沒有消亡,反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復興和再生。 克里弗德強調,這種文化復興過程並非簡單地從「被壓迫」到「解放」的線性歷程,而是經歷了殖民、解殖和後殖民的複雜交錯。這些過程中充滿了接觸、交流、抵抗和衝突,並且形成了新的...

【讀書心得】尋琴者

圖片
作者:郭強生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20/04/01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最先被吸引的,是書中主角作為鋼琴調音師的職業背景。大多數人通常只會關注舞台上表演的演奏家,卻忽略了賦予鋼琴生命與靈魂的調音師。他們雖然在鋼琴音樂的呈現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但卻常常隱身於幕後,不為人知。 這本書成功地將調音師的形象描繪得十分鮮明,將調音師置於舞台中央,隨著音樂的震動,牽引著人們的情感,帶我們領略音樂背後那位神秘的操控者。無論是觸動音樂的人,還是被音樂觸動的人,都在這個故事中與調音師有著微妙的聯繫。這種聯繫就像音樂的共鳴,不僅在聆聽時引發情感波動,更在故事結束後依然在心中回響。 這本書的作者在談到自己創作靈感時提到,當初在腦海中浮現的畫面是「一場雪,一架鋼琴,一個人」。這種孤獨與靜謐的意象,完美地呈現了調音師在鋼琴音樂世界中的角色。調音師與鋼琴和演奏者之間的關係,就如同一位婚姻諮商師在引導一對夫妻找到和諧共處的方法。這種比喻生動而貼切,將調音師的工作比作在不完美之間尋找平衡與和諧的過程。調音師不需要是完美的,他只需要有一雙能聽出細微差異的耳朵,能在細小的音符之間找到共鳴。 本書中多次提到的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的故事,也增添了調音師職業的神秘感。傳說在公元前530年,畢達哥拉斯偶然間在打鐵鋪聽到了不同重量的鐵鎚敲擊鐵砧所產生的聲音,有時刺耳難聽,有時卻美妙和諧。畢達哥拉斯發現,不同重量的鐵鎚敲擊出的聲音之間的比例,形成了悅耳的和聲,這也成為日後鍵盤樂器調音的基礎。這個故事不僅解釋了調音的數學基礎,還暗示了調音師在鋼琴世界中無形的控制力和創造力。 這本書的核心其實在於探索人與音樂之間的關係。作者以一種極為浪漫的方式,描述了音樂與靈魂的聯繫。在故事的開端,作者描述道:「起初,我們都只是靈魂,還沒有肉體。」當神想要將靈魂注入肉體時,靈魂們並不願意進入那個會生病、會衰老的形體。於是神想出一個辦法,讓天使們演奏出醉人的音樂。靈魂們深深被音樂吸引,為了聽得更清楚,它們只好進入人類的耳朵。這個故事不僅浪漫,而且具象化了我們對音樂的深層渴望。音樂能夠撥動我們的情緒,無論是快樂、平靜,還是悲傷,都能夠在音樂中找到共鳴。 在閱讀的過程中,書中的音樂彷彿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夠超越文字,直接觸動讀者的心靈。即使合上書本...

電腦好像被動過,用Recent來查詢

圖片
有時候,我們會懷疑自己的電腦是不是被人偷偷使用過,特別是當發現某些檔案被修改、程式異常開啟,甚至瀏覽紀錄出現不熟悉的網站。這時候,Windows 內建的「Recent」功能可以幫助我們快速檢查最近開啟過的檔案,找出異常的使用痕跡。 「Recent」資料夾會記錄最近開啟的文件、圖片、影片等檔案,讓使用者可以快速存取。但同時,這也成為一種排查工具,能幫助我們確認電腦是否有異常活動。除了「Recent」,我們還可以利用 Windows 事件檢視器(Event Viewer)或 PowerShell 來進一步分析系統的使用紀錄。如果你懷疑電腦被他人操作,趕快學習這些方法,確保個人資料的安全! 這邊敲鍵盤Win+R,叫出對話框,這邊輸入Recent,就會跳出視窗。 這個資料夾就會跳出來時間排序,還有檔案名稱,但是有一個比較特別的顯示方式,這邊可以直接設定要查找的日期,就不用看一整排了。

【讀書心得】尋找復原力:人生不會照著你的規劃前進,勇敢走進內心,每次挫敗都是讓你轉變的契機

圖片
作者:留佩萱  繪者:有隻兔子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20/11/27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挫折與困境似乎是無法避免的。每當我們面對人生的巨大挑戰時,常會覺得似乎失去了方向,陷入深深的無助與焦慮中。《尋找復原力:人生不會照著你的規劃前進,勇敢走進內心,每次挫敗都是讓你轉變的契機》這本書深入探討了這些生活中的逆境,並告訴我們一個真理:復原力並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可以培養的能力。作者留佩萱,憑藉其深厚的心理學知識與多年治療經驗,為我們揭示了如何在逆境中找到重新開始的力量,並以溫暖的文字引導我們一步步走向心靈的療癒。 復原力的核心:面對情緒與身體狀態 復原力的基石,首先在於我們如何與自身的情緒與身體狀態建立連結。書中強調,情緒是我們面對困境時的第一反應,而情緒的管理是培養復原力的起點。許多人在遭遇挫折時,往往選擇壓抑情緒或忽視身體的反應,這樣的方式不僅無法真正解決問題,還會在長期內導致更多的壓力與焦慮感。相反地,作者鼓勵我們去傾聽內心的聲音,接受情緒的波動,並學會從身體的反應中察覺自己的狀態。這讓我想起了自己過往的一些經歷,每當遇到困難時,我總是試圖壓抑不安,卻發現情緒越壓越深,直到某個時刻終於爆發。這本書提醒我,只有當我們正視自己的情緒,並與自己的身體連結時,才能真正啟動復原的過程。 復原力並非天生:六大技能的培養 書中進一步探討了復原力的養成過程,並列出了六大復原技能,這些技能並不是天生具備的,而是需要透過刻意的練習來發展。這對我來說是一次全新的視角。過去我總以為,有些人天生就能夠面對困難,而自己或許就缺少那種“韌性”。然而,這本書改變了我的看法。留佩萱提到,復原力其實是一種技能,透過不斷練習,每個人都能夠變得更加堅強。這讓我開始反思,生活中的困境或許並不是要擊倒我們,而是提供了一個讓我們學習成長的契機。透過這些具體的技能指導,我開始學著如何在面對困難時,不僅僅是承受壓力,而是主動尋找解決方案,並從中獲得成長。 案例故事與具體的活動指引 書中的一個亮點,是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還透過實際的案例故事與具體的活動指引,幫助讀者在生活中實踐復原力的培養。每一個案例都讓我感到觸動,因為那些人物的經歷似乎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關。他們可能面臨著各種不同形式的挫折,無論是失業...

【讀書心得】富爸爸,窮爸爸

圖片
作者:羅勃特.T.清崎 譯者:MTS 翻譯團隊 出版社:高寶 出版日期:2022/09/14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自1997年首次問世後,本書持續風靡全球,成為無數讀者心目中的經典讀物。即便是還在學齡時期的我,也早已聽聞這本書的名氣。然而,當時的我對於財務管理毫無概念,更關注於幻想小說與偵探故事,因此,儘管偶然翻開了它,卻因書中的第一句話「我有兩位父親,一位富有,一位貧窮。」感到困惑,隨即將它擱置在一旁。多年後,當我真正開始接觸財務管理的知識時,才真正明白了這本書背後深刻的啟示。 透過閱讀推薦的理財書籍,我再次接觸到《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的魅力之一在於它深入淺出,以故事的方式闡述財務觀念。對於不熟悉財務管理的人來說,這本書的敘述方式既輕鬆又易懂,讓人能夠輕鬆理解複雜的理財知識。而另一個讓它歷久不衰的原因,則在於它的核心理念並不局限於特定的投資方式,而是針對理財觀念的全面介紹,因此無論任何背景的人,都能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規劃方向。以下是我從這本書中學到的幾個關鍵點,並融合了我的個人思考與反思: 1. 資產累積是財務自由的關鍵 作者多次強調,真正的富人並不是依賴工作收入來維持生活,而是通過資產的累積,讓錢替他們工作。傳統觀念往往強調找一份穩定的好工作,依靠薪水過日子。然而,當工作不穩定或因健康問題無法繼續時,收入便會驟然中斷。相反,若是通過不斷增長的資產來建立收入來源,財務壓力便可大大減輕。 對我來說,財務自由是我一直嚮往的目標。理想情況下,我希望能夠將工作當作實現自我價值的工具,而不是僅僅為了薪水。然而,現實是,我目前對投資理財的理解仍然有限,因此在這個階段,我依然重視一份穩定的工作。工作收入能夠幫助我支付日常開銷,並為未來的資產累積提供支持。我也開始學習定期投資ETF,並嘗試進行一些小額投資,逐步增強我的理財能力。對我這樣一個剛起步的人來說,充實自身的財務知識,比急於追求財務自由更為重要。 2. 財務教育的重要性 本書作者的財務知識,並非來自於學校的正規教育,而是通過父親的教導以及個人學習所獲得的。這種現象與台灣的教育現狀有些類似,學校通常不會教導學生如何理財或管理財務,而是培養他們成為優秀的員工。這導致許多人在踏入社會後,缺乏基本的財務知識,每個月都處於薪水不足的壓力中。作者提到,學會區分資產與負債...

【讀書心得】喜鵲的四季

圖片
作者:道尾秀介 譯者:高詹燦 出版社:春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01/26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在閱讀《喜鵲的四季》時,我不禁被這本書的深刻情感與獨特的故事架構所吸引。這部作品的背景設定在一間看似平凡的二手商店,但隱藏在物品修復背後的,是一個充滿人情溫暖與人生修復的故事。喜鵲二手商店不僅修復物品,還修復人生中的裂痕與傷痕,讓顧客們重新找回對生活的希望和微笑。 這本書的主題圍繞著「重生」和「修復」這兩個概念。書中的二手商店,華沙沙木與副店長日暮一同經營的店鋪,不僅是回收舊物的地方,也是修補人們內心傷痕的庇護所。這個設定非常有創意,作者道尾秀介將這間小小的店舖描繪成一個充滿魔力的場所,能夠給每一位來到這裡的顧客帶來心靈的撫慰。這家店的存在,不僅僅是為了販售物品,更是為了讓人們重新認識自我,並為生活重新注入意義。 書中,華沙沙木和日暮的角色設計非常獨特。他們一邊經營著這間虧損的商店,一邊努力修復每一件進來的舊物,這不僅是修理物品,更像是他們對生活、對人際關係的態度。每一個物品的修復,背後都帶有一個充滿情感的故事。這些故事像拼圖一樣,一點一點拼湊出每個人的內心世界,讓讀者能夠感受到人生中的失落與重新找回希望的過程。 女中學生菜美這個角色,也為故事增添了不少色彩。她經常流連於這家二手商店,顯示出這家店對她來說是一個心靈上的避風港。這裡給她帶來一種安全感和溫暖,讓她能夠暫時脫離現實生活的壓力。這個角色代表了許多人心中的那種渴望——渴望找到一個地方,能讓自己感覺到被接納和關懷。 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它所帶來的情感共鳴。書中的每一個角色,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都帶著自己的傷痕與故事進入這間二手商店。這些傷痕代表了人們在人生中遭遇的挫折與失敗,但透過這間商店的修復,每個人都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動力與希望。這樣的情感起伏,讓人不禁聯想到自己的生活,讓讀者不僅僅是讀者,更是參與者。 道尾秀介在這本書中的寫作風格延續了他一貫的細膩與巧妙。他善於捕捉人物內心的細微變化,並將這些變化與故事情節緊密結合。這種寫作技巧,使得書中的每一個情節都顯得真實而感人。此外,書中所涉及的修復技術與細節,也顯示出作者對這一行業的深入了解,為整個故事增添了更多的可信度與深度。 此外,書中也隱約提到了一些對於現代社會的反思。在快節奏的社會中,人們常常忽視了...

【讀書心得】喀邁拉空間

圖片
作者:泰絲.格里森 原文作者:Tess Gerritsen 譯者:尤傳莉 出版社:春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10/09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平裝版-> 傳送門 《喀邁拉空間》是一本結合醫學懸疑與科幻題材的小說,出自於知名作家泰絲.格里森(Tess Gerritsen)之手。這本書成功地將現代醫學知識融入科幻背景,並在驚悚與懸疑之間找到了完美的平衡,讓讀者在感受到強烈的緊張感之餘,還能啟發對科技與生命倫理的思考。這種結合現實科學與虛構元素的方式,讓《喀邁拉空間》在眾多醫學驚悚作品中脫穎而出,也獲得了廣泛的好評。 故事的主角艾瑪是一位科學家,在太空站進行實驗。然而,在這個遙遠的太空實驗站中,她的團隊卻面臨著一場毀滅性的危機。一隻受感染的小白鼠死亡,這似乎是太空站內即將發生更大災難的預兆,而艾瑪感受到一個外來的力量正在侵蝕她的身體,逐漸奪走她的生命。書中的這個情節,讓人聯想到現代醫學中的病毒傳播和基因突變的風險,尤其是在人類探索太空的背景下,這些問題顯得更加具有危險性和現實性。 《喀邁拉空間》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個人面對生死的挑戰,而是探討了人類在極端環境中如何應對無法預測的威脅。當艾瑪在太空中獨自與未知力量搏鬥時,小說呈現出一種無助與孤獨的氛圍。這不僅是對主角內心恐懼的描寫,也是對人類在太空探索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危機的深刻反思。太空作為一個冷漠、空曠的環境,強化了艾瑪在絕境中的無力感,而這種環境設定也使小說充滿了令人窒息的張力。 同時,小說通過艾瑪寫給她丈夫傑克的信,展現了她面對死亡的內心掙扎。這些信件不僅僅是她與家人情感的連結,還象徵著她最後的希望和安慰。她在信中表達了對愛人的深情,也坦承了她無法抵抗體內異變的無奈。這樣的情節安排,不僅使讀者更深入地了解艾瑪的內心世界,也讓小說的情感層次更加豐富。 《喀邁拉空間》中的醫學元素無疑是書中最重要的亮點之一。泰絲.格里森本身具備醫學背景,這使得她能夠將複雜的醫學概念巧妙地融入到故事中,而不讓讀者感到負擔。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紹了與基因改造、病原體傳播等相關的醫學知識,這不僅讓小說更具真實感,也引發了人們對醫學科技的思考。在今天這個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基因編輯技術已經從科幻走進現實,而《喀邁拉空間》正是對這些科技可能帶來的風險與倫理問題的一種警示。 此外,小說中涉及的太空科技也同樣令人著迷。艾瑪所在的太空站成為...

【讀書心得】創意,從計畫開始:最重要卻沒有人會教你的工作計畫教科書

圖片
作者:水野學 譯者:林貞嫻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0/01/17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在現今快節奏的工作環境中,制定工作計畫書的重要性愈來愈被強調。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為何需要工作計畫書,以及如何有效地撰寫一份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計畫。文章從多個角度闡述了工作計畫書的重要性,並將工作分為三個階段:決定目的地、描繪前往目的地的地圖、以及步行前往目的地。這三個階段共同構成了一個全面的計畫框架,能夠幫助工作團隊不僅完成目標,還能提升工作品質和效率。 決定目的地:目標設定的藝術 在工作計畫的第一階段,文章強調了設定明確目標的重要性。目標的設定不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更是為了引導整個團隊朝著統一的方向努力。文章提出了幾個關鍵點來幫助讀者理解如何設定有效的目標。 不要將初步的需求誤認為最終的目標。這裡的重點在於,無論是來自老闆、同事,還是客戶的需求,最初的要求可能只是表象。我們應該持續探究背後的真正需求,並反覆確認,以確保目標的設定是符合整體利益的。這樣的目標設定過程,能夠防止在執行過程中出現偏差,確保每個人都清楚最終要達成的是什麼。 文章指出,設定目標時應該考慮時間維度的延伸,這不僅包括當前的工作環境,也涵蓋了長期的市場變化和組織內部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想像力和遠見變得格外重要。透過預見未來的市場變化和內外部的反應,來制定一個具有前瞻性的目標,這將大大提高工作計畫的成功率。 視覺化目標也是文章強調的一個重點。這不僅僅是為了讓團隊成員有一個共同的理解,更是為了在工作中隨時能夠具體化和形象化這個目標。透過圖片檢索或圖像化的方式來呈現目標,不僅能夠激發團隊的創意,還能確保大家朝著相同的方向努力。 文章提醒我們,目標的設定應該是具有挑戰性的,甚至是帶有夢想色彩的。這樣的目標,即使看似難以實現,也能夠激勵團隊朝著更高的標準前進。文章引用了企業應該懷抱夢想的理念,指出目標不僅僅是任務的終點,更是一種願景的體現。 描繪前往目的地的地圖:計畫的詳細化 第二階段強調了在設定好目標之後,如何詳細描繪達成目標的路徑。這一部分不僅關乎工作計畫的細節化,更涉及到如何使工作模式化,以提高效率和一致性。 作者介紹了一種稱為「倒角」的工作方法,這是一種逐步雕刻的過程,先大致掌握工作的大方向,再逐步細化。這種方法強調了在開始任何工作之前,必須...

【讀書心得】鹿苑長春

圖片
作者:馬喬利.金蘭.勞玲絲  原文作者:Marjorie Kinnan Rawlings 譯者:朱櫻 出版社:天蠍座製作 出版日期:2024/06/05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平裝版-> 傳送門 《鹿苑長春》這部經典的美國文學小說,藉由一個純真少年的成長故事,帶領讀者探索大自然的美好與人類與動物之間深刻的情感聯繫。故事的主角喬弟雖然生活在困苦的環境中,卻展現了無限的勇氣與愛心,特別是在他與一隻小鹿之間的關係,更加顯現了友情與犧牲的主題。這部作品不僅是一個童年與動物的故事,更是關於人性、成長與生命中無奈與美好的交織。以下將以不同面向來討論《鹿苑長春》的主題與作者所傳達的深層意義。 大自然的教導與人性的尊重 喬弟在自然環境中成長,這使得他對大自然懷有深厚的敬畏之情。這本書描繪了許多細膩的自然景觀,像是喬弟在森林中的經歷,泉水邊的獨處時刻,都充滿著對大自然的尊重與讚美。作者馬喬利.金蘭.勞玲絲在書中透過喬弟與大自然的互動,傳達了對生命萬物的敬重。在書中的一段,喬弟選擇跟隨蜜蜂的飛行,尋找它們的蜂巢,這個動作不僅僅是一個孩童的好奇心,更是象徵著他對自然界的探索與理解。 透過這樣的描寫,作者提醒讀者,雖然我們人類可以依賴大自然生存,但同時也應當對自然心懷敬畏。大自然中無數的生命形式,各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從樹林中的小動物,到大地之母提供的泉水,喬弟的故事讓我們明白,無論環境多麼艱難,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仍然是生命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元素。 喬弟與小鹿的友情:孤獨中的慰藉 喬弟在孤單的生活中,遇見了他生命中的重要夥伴——一隻小鹿。小鹿的出現為他的生活注入了色彩與希望,喬弟從照顧小鹿的過程中,獲得了陪伴與安慰。這段情誼不僅是單純的主人與寵物之間的關係,還是深層的人性探索。喬弟與小鹿之間的聯繫超越了物種的界限,成為彼此生活中的依靠。 然而,隨著小鹿的長大,糧食的消耗和對生活的影響使得喬弟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這隻曾經為他帶來無限安慰的小鹿,最終卻成為家庭負擔。這段情節不僅呈現了喬弟的內心掙扎,也揭示了人類在面對情感與現實之間的矛盾。這是一個成長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抉擇,喬弟學會了在愛與責任之間做出選擇,這也象徵了他的成熟。 成長的痛苦與責任的承擔 喬弟的成長過程充滿了痛苦與挑戰。在這個故事中,喬弟並非像童話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樣生活在幸福美滿的世界裡,相反,他的生活充滿了...

【讀書心得】鳥的禮物

圖片
作者:殷熙耕 原文作者:은희경 譯者:簡郁璇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24/07/15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鳥的禮物》是一部韓國經典女性小說,透過12歲女孩珍熙的眼睛,揭示了生活中的虛偽、虛榮與表面的快樂,背後實際上隱藏著深刻的悲劇。故事的情感張力不斷在表面與內在的矛盾中發展,展示了韓國社會的某種集體心理和人性的普遍狀態。 珍熙年幼時失去了母親,父親也不知去向,只得搬去與外婆同住。這樣的生活境遇使她過早地成為了冷靜的旁觀者,將自己分裂成兩個人格:一個是「觀看的我」,時刻觀察周圍的一切,並且分析人們的行為;另一個則是「被觀看的我」,被動地參與這些行為和故事之中。對珍熙來說,這樣的分裂是她在這個世界中生存下來的唯一方式,保持內心的距離讓她免於被生活所擊倒。 整個故事設定在外婆家這個狹小的空間裡,珍熙與她的外婆、舅舅、阿姨,以及一群租客共同生活著。在這個小院子裡,所有角色的生活、情感、痛苦和掙扎交織在一起,形成了複雜的人際關係網絡。這裡充滿了各種生活的戲劇性——既是日常的,又是荒誕的。在珍熙的眼中,這些人每一個都是一個專有名詞,代表著某種普遍存在的人性和生活現象。 外婆堅信女人的命運取決於她嫁給了誰,無法自主創造生活;舅舅雖是高材生,但在生活中始終未能找到自己的路;阿姨英玉在愛情中迷失自己,甚至與京子阿姨因為一個男人反目為仇。這些成年人的世界在珍熙的觀察中,變得更加荒唐和無望。她看穿了這些成年人未經掩飾的痛苦和慾望,也在其中找到了自我認同的根基。 然而,珍熙也並非全然是冷眼旁觀,她自己的情感和慾望也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浮現。她不僅幫助阿姨與男筆友偷情,甚至自己也喜歡上了同一個男孩。這份情感在她心中逐漸變成了一個幻影,當幻影破滅時,珍熙對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她在12歲時就認為自己不需要再長大了,這反映了她對人生早熟的洞察和無奈的接受。 這部小說被譽為「韓國當代長篇小說的範本」,不僅是因為它對生活與人性的深刻洞察,也因為它以女性的視角,描繪了女性在社會中如何面對自我認同的挑戰,以及如何在不公平的現實中努力生存。作家殷熙耕透過珍熙的眼睛,鋪陳了對女性命運的深刻反思,並以細膩的筆法捕捉了女性內心深處的矛盾和渴望。 殷熙耕的筆觸輕巧而不失鋒利,她以幽默的語言和冷靜的觀察,勾勒出一個個鮮活的角色。這些角色代表了各種...

【讀書心得】魚夜

圖片
作者:喬.蘭斯代爾 原文作者:Joe R. Lansdale 譯者:葉旻臻 出版社:奇幻基地 出版日期:2023/07/29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電子書試讀本-> 傳送門 【影片說明】   《魚夜》這本書是一部喬.蘭斯代爾的短篇故事集,充滿了黑暗、恐怖、奇異的氛圍,對於熱愛怪異文學和邪典文化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次非常刺激的閱讀體驗。這位美國德州出身的作家,在書中展示了他那風格獨特的說故事方式,將讀者帶入一個個充滿神秘、懸疑、甚至幽默的世界。這篇心得將會改寫書中的故事和主題,並對每個故事進行深入的探討,讓讀者更了解《魚夜》這本書的精髓。 怪異的夜晚與神秘的幻想世界 蘭斯代爾的故事充滿了對超自然的想像和怪誕的描繪,無論是沙漠中的奇異景象,還是無法解釋的神秘生物,每一篇故事都讓讀者進入了一個完全不受現實限制的世界。《魚夜》是其中一篇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它講述了兩名推銷員在沙漠中遇到的離奇經歷。沙漠夜晚本應寂靜無聲,但他們卻看到了一個難以置信的現象:魚群在沙漠的夜空中游動,彷彿整片沙漠變成了海洋。這種奇幻的景象讓人感到既神秘又令人不安,正如蘭斯代爾的其他作品一樣,充滿了奇異的想像和不可思議的場景。 這個故事的成功在於它完美地融合了現實與幻想的元素。蘭斯代爾透過極其生動的描寫,讓讀者幾乎可以感受到沙漠的炎熱與魚群游動的奇特感覺。這樣的場景不僅僅是一個視覺上的衝擊,更帶有深刻的象徵意義。魚群出現在沙漠中這樣一個不可能的環境,讓人思考現實與虛幻之間的界線,以及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是否真的如我們所相信的那樣固定不變。 超越傳統的故事結構 《魚夜》中的故事並非僅僅是依賴情節的起伏來吸引讀者,更多時候,它們挑戰了傳統的故事結構和敘事方式。像是《哥吉拉的十二步驟戒癮療程》這篇故事,便以幽默的筆觸講述了哥吉拉這樣一個經典怪物形象的全新詮釋。在這個故事中,哥吉拉並非一個純粹的破壞者,反而是一個試圖戒除「破壞癮」的成癮者,並參加了一個專為怪物設計的戒癮計畫。這種荒誕的設定讓人不禁會心一笑,卻又在笑聲中感受到了一種對人類社會行為的諷刺與反思。 這種超現實與荒誕的結合是蘭斯代爾作品的一大特色。他經常將現實中的元素與怪...

【讀書心得】頃刻之間

圖片
作者:蘇珊・雷德芬 原文作者:Suzanne Redfearn 譯者:李麗珉 出版社:春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04/30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頃刻之間》是一部引人深思且感人至深的小說,從車禍的悲劇開啟,隨即深入探討人性、家庭以及我們在面臨極端情境時所做出的選擇與影響。故事的中心是十六歲的少女芬恩.米勒,她在一次災難性的車禍中喪生,但她的故事並未因此結束。芬恩在車禍後進入了一個介於生與死之間的世界,成為一個旁觀者,見證著她的家人和朋友在這場災難後努力重拾破碎的生活。 角色與故事背景 車禍後,芬恩的家人和親密好友各自展開了不同的旅程。芬恩的父親傑克沉浸在無法釋懷的內疚中,他將自己視為這場悲劇的責任者,甚至渴望對他人進行報復;她的朋友茉兒則勇敢地追尋著真相,試圖理解那個晚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並試圖將事件的真相挖掘出來;芬恩的姐姐克洛伊深信芬恩仍然存在於這個世界,因此渴望能再次與她相聚。而他們的母親安儘管在車禍中救了所有人,卻因自己所做的決定而陷入無盡的自我責備中。這些角色在書中所表現出的情感糾結與掙扎,無疑是故事的核心動力。 芬恩無法輕易離開這個世界,她目睹著所愛的人們在悲痛與內疚中掙扎。作為一個介於生死之間的靈魂,她無力改變現狀,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親人如何面對這場無法挽回的災難。這樣的設定賦予了小說一種特殊的敘事方式,既是一個關於生死的故事,也是對人類情感的深入剖析。 人性與道德選擇 《頃刻之間》不僅僅是一個生死之間的故事,更是一個關於人性和道德選擇的深思。在車禍發生的瞬間,每個人的選擇都會對自己和他人產生深遠的影響,而這些選擇往往是充滿道德困境的。芬恩的家人和朋友們在故事中所展現出的內疚、悔恨與無奈,正是因為他們在面臨極端情境時所做出的決定無法輕易抹去。 例如,傑克的報復心態並非出於純粹的惡意,而是因為他無法原諒自己在車禍中的失誤。他將責任推卸給了另一個人,試圖透過報復來平息內心的痛苦,然而這種做法只會讓他更加陷入情感的困局。茉兒則是在面對社會對事故真相的篡改時,選擇了勇敢地發掘事實,儘管這個過程充滿了挑戰與危險,但她依然選擇站在真理的一方。 家庭的破碎與重建 車禍摧毀了芬恩的家庭,這個家庭中的每個人都被迫面對這場災難所帶來的後果。芬恩的母親安即便拯救了家人,卻無法擺脫自己當初的選擇所帶來的內疚與自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