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殺人者的記憶法
作者:金英夏
原文作者:김영하
譯者:盧鴻金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24/05/20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殺人者的記憶法》是一部充滿矛盾與複雜情感的小說,它讓我們進入一位年老連續殺人犯金炳秀的內心世界。他雖然是一個曾經冷血的殺手,但在面對阿茲海默症的侵襲時,卻顯露出人性中的脆弱與無助。小說以他逐漸喪失記憶的過程為主軸,探討記憶的消逝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存在,並呈現出記憶、時間與真實之間的錯綜複雜。
小說的主角金炳秀,是一個已經決定隱退的連續殺人犯。他在犯罪生涯的最後一次謀殺已是二十多年前,隨後便隱居在偏僻的山村,和他養女恩熙相依為命。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患上了阿茲海默症,這使他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記憶在逐漸消失。他對這個現象感到恐懼,因為對他來說,記憶的流失不僅意味著失去自我,還代表著無法保護他唯一關心的人——養女恩熙。
這一切的轉折點發生在他偶然間撞見村裡的另一個連續殺人犯——朴柱泰。金炳秀開始懷疑這個人可能是村裡多起年輕女子被害案的真兇,更驚人的是,朴柱泰竟然是恩熙的未婚夫。面對這樣的威脅,金炳秀決定在記憶完全消失之前,再度拿起刀,進行最後一次殺人,他的目標是殺死朴柱泰,保護恩熙。
然而,隨著故事的發展,金炳秀的記憶逐漸破碎,他難以分辨現實與妄想之間的界限。故事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呈現出他內心的掙扎與混亂,讀者也隨著金炳秀的視角,逐漸陷入這個記憶迷宮中,難以分辨真相。這種敘事手法極具張力,讓讀者感受到記憶流逝所帶來的恐懼與無助。
記憶在這部小說中不僅是一個個人的問題,更是時間的象徵。正如金炳秀所說的,人類是關在名為時間的監獄裡的囚犯,無法逃離時間的枷鎖。隨著時間的推移,記憶逐漸消失,個人的存在也隨之消解。對金炳秀來說,這種消解比死亡更可怕,因為他將逐漸失去自我,甚至無法記住他曾經是誰。
小說中的記憶破碎感是以多個象徵來呈現的。例如,金炳秀的家中經常出現一隻黃狗,這隻狗成為他記憶破碎的象徵。在他清醒的時候,這隻狗只是隨處徘徊,但當他的記憶模糊時,這隻狗的存在變得不可捉摸,仿佛是記憶中未解的謎題。還有女兒脖子上的勒痕、莫名消失的刑警名片等,這些都是他無法解釋的記憶碎片,讓他陷入越來越深的迷惘。
隨著故事的進展,金炳秀對自己的記憶越來越無法信任,這使他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夠分辨真實的世界。他經常在便條紙上記錄下「未來記憶」,試圖提醒自己即將要做的事情,但卻往往記不住這些計畫。這種對未來的失控感,讓他更加無助,因為沒有未來的記憶,他只能停留在當下,而這個當下卻是破碎的、充滿錯誤和混亂的。
金炳秀的掙扎不僅僅是與記憶的抗爭,也是在與時間的對抗。時間在小說中被視為比罪惡更可怕的東西,因為沒有人能夠戰勝時間。殺人,對金炳秀來說,反而成為一種對抗時間的方式。在他過去的連續殺人行為中,他將殺人視為一種藝術,一種可以控制的行為,但現在,他連自己的記憶都無法掌控,更遑論殺人。
《殺人者的記憶法》在探討記憶、時間和罪惡的同時,也揭示了個體存在的脆弱性。當記憶不再可靠,當個人無法掌控過去與未來,生命的意義又該如何界定?這部小說提出了深刻的哲學問題,挑戰了我們對自我和現實的認知。
此外,小說還通過金炳秀的內心掙扎,探討了人性中的黑暗面。雖然金炳秀是一個連續殺人犯,但隨著他的記憶逐漸消失,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冷血無情的殺手,而是一個試圖挽救自己和女兒的人。他的行為雖然是為了保護女兒,但在這過程中,我們無法不質疑他是否真的是在保護,還是只是他自己對抗遺忘的最後掙扎。
《殺人者的記憶法》最終展現的是一個人逐漸消解的過程,這個過程充滿了孤獨、恐懼和無助。金炳秀曾經試圖通過殺人來掌控他自己的命運,但最終他無法戰勝的不是法律或社會,而是時間本身。隨著他的記憶逐漸消失,他的世界也逐漸崩解,這讓他陷入了一個無法逃脫的噩夢中。
在小說的結尾,金炳秀是否成功保護了恩熙,讀者可能無法確定,因為他的記憶已經無法再提供任何可靠的信息。但這正是小說的高明之處,透過記憶的破碎感,讓我們看到現實的模糊與不確定性,並讓我們反思時間、記憶和自我的關係。
《殺人者的記憶法》不僅是一部關於連續殺人犯的驚悚小說,它更是一部深刻探討人性、記憶與時間的作品。金炳秀這個角色,通過他的記憶迷宮,揭示了現代人面對自我消解時的無力感。小說的結構精巧,敘事張力十足,每一個細節都為最終的真相鋪墊,讓讀者在驚悚與反思中陷入深深的思索。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