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尋琴者
作者:郭強生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20/04/01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最先被吸引的,是書中主角作為鋼琴調音師的職業背景。大多數人通常只會關注舞台上表演的演奏家,卻忽略了賦予鋼琴生命與靈魂的調音師。他們雖然在鋼琴音樂的呈現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但卻常常隱身於幕後,不為人知。
這本書成功地將調音師的形象描繪得十分鮮明,將調音師置於舞台中央,隨著音樂的震動,牽引著人們的情感,帶我們領略音樂背後那位神秘的操控者。無論是觸動音樂的人,還是被音樂觸動的人,都在這個故事中與調音師有著微妙的聯繫。這種聯繫就像音樂的共鳴,不僅在聆聽時引發情感波動,更在故事結束後依然在心中回響。
這本書的作者在談到自己創作靈感時提到,當初在腦海中浮現的畫面是「一場雪,一架鋼琴,一個人」。這種孤獨與靜謐的意象,完美地呈現了調音師在鋼琴音樂世界中的角色。調音師與鋼琴和演奏者之間的關係,就如同一位婚姻諮商師在引導一對夫妻找到和諧共處的方法。這種比喻生動而貼切,將調音師的工作比作在不完美之間尋找平衡與和諧的過程。調音師不需要是完美的,他只需要有一雙能聽出細微差異的耳朵,能在細小的音符之間找到共鳴。
本書中多次提到的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的故事,也增添了調音師職業的神秘感。傳說在公元前530年,畢達哥拉斯偶然間在打鐵鋪聽到了不同重量的鐵鎚敲擊鐵砧所產生的聲音,有時刺耳難聽,有時卻美妙和諧。畢達哥拉斯發現,不同重量的鐵鎚敲擊出的聲音之間的比例,形成了悅耳的和聲,這也成為日後鍵盤樂器調音的基礎。這個故事不僅解釋了調音的數學基礎,還暗示了調音師在鋼琴世界中無形的控制力和創造力。
這本書的核心其實在於探索人與音樂之間的關係。作者以一種極為浪漫的方式,描述了音樂與靈魂的聯繫。在故事的開端,作者描述道:「起初,我們都只是靈魂,還沒有肉體。」當神想要將靈魂注入肉體時,靈魂們並不願意進入那個會生病、會衰老的形體。於是神想出一個辦法,讓天使們演奏出醉人的音樂。靈魂們深深被音樂吸引,為了聽得更清楚,它們只好進入人類的耳朵。這個故事不僅浪漫,而且具象化了我們對音樂的深層渴望。音樂能夠撥動我們的情緒,無論是快樂、平靜,還是悲傷,都能夠在音樂中找到共鳴。
在閱讀的過程中,書中的音樂彷彿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夠超越文字,直接觸動讀者的心靈。即使合上書本,音樂的迴響仍然在心中盤旋,久久不散。這種感覺讓我不禁想起那些曾經在心靈深處觸動過我的音樂,無論是輕快的旋律還是沉鬱的樂章,都曾引發內心的共鳴。
調音師的工作看似單調乏味,但實際上,他們在無數次的調整和調試中,尋找著那完美的音符。他們所做的不僅僅是調整音高,更是賦予每一架鋼琴獨特的靈魂。調音師需要對鋼琴和演奏者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調整出最適合的音色。這就像是調音師與鋼琴和演奏者之間的對話,透過不斷的調整和協調,最終達成一種心靈的共鳴。
作者在書中也探討了調音師與演奏者之間微妙的關係。故事中的主角雖然從小就是音樂天才,能夠輕鬆演奏任何聽過的曲子,但他並不願成為演奏家,也不願教琴。他對音樂有著純粹的熱愛,不願被世俗的成功所束縛。這讓我想起我們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往往會面臨的兩難:是要選擇一條眾人認可的成功之路,還是追隨內心的聲音,走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主角在故事中遇到了一位國際知名的調音師,他深深被這位調音師的工作熱情和專業精神所感染。他們之間的互動,讓主角看到了音樂世界中不同的可能性。調音師所做的不僅僅是調音,而是通過音樂與演奏者進行溝通,幫助他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音樂風格。
這本書也提到,音樂的共鳴不僅僅局限於音符之間,更在於心靈深處的震動。每個人在音樂中尋找著不同的共鳴,有些人是在樂器中找到,有些人則是在歌聲中尋得。這種共鳴,不僅僅是對音樂的熱愛,更是對生活的追求和探索。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在這個世界上不斷尋找能夠填補我們生命空缺的事物。這種追求不僅僅體現在對音樂的熱愛上,也表現在對事業、愛情和生活的渴望中。無論這些追求是否能夠被他人理解,它們的意義只有我們自己最清楚。即使這些追求並不總是能夠帶來滿足,我們依然會不斷探索,因為這是我們靈魂的召喚。
故事的結尾,主角的鋼琴老師寫了一封信給他。信中,老師分享了自己從一開始追求世俗成功到後來在家庭中找到靈魂共鳴的轉變。這段文字讓我深受感動,也讓我反思自己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是不是也忽略了那些真正重要的東西。音樂就像是我們的靈魂伴侶,在我們孤獨無助時,總能帶給我們安慰和力量。
這本書通過調音師這個角色,深刻探討了人與音樂之間的關係,也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對音樂和生活的理解。在音樂的世界裡,我們每個人都是追尋共鳴的旅人。而調音師,正是那位在背後默默調整音符,幫助我們找到靈魂共鳴的人。透過這本書,我更加明白了音樂的力量,也讓我重新找回了對音樂的熱愛。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