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

作者:亞當‧格蘭特

原文作者: Adam Grant

譯者:汪芃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日期:2013/12/30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給予



讀完《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這本書,我開始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互動模式。這本書由Adam Grant所著,探討了人在社會互動中扮演的三種角色:給予者(Giver)、互利者(Matcher)和索取者(Taker)。Grant的研究指出,這三種人群在社會階層中表現出截然不同的結果,而其中最成功的和最失敗的,往往是給予者。這一發現引人深思,特別是當我回顧自己過去的行為時,發現自己其實並不是一個真正的給予者,甚至在許多時候,還是個徹底的「互利者」。


年輕時的我有著強烈的自立心,凡事都想靠自己完成,不願向別人尋求幫助。這種思維讓我學會了許多技能,例如駕駛、編輯、設計等,希望可以在生活中不需要依賴他人。然而,這種自立並不等於給予。真正的給予者,是無私地幫助他人,而不計較回報,而我過去的行為更多是出於對自我控制的渴望,避免讓自己陷入不得不依賴他人的境地。


隨著閱讀與成長,我逐漸意識到這種自我封閉的態度讓我失去了許多與人建立深厚連結的機會。給予,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付出,更是在人際互動中主動去貢獻與分享。這本書中的一個關鍵點讓我深有共鳴:給予者其實並不一定是在付出中失去,反而在這過程中獲得更多。這一點無論在宗教經典如《金剛經》,還是Erich Fromm的《愛的藝術》中,都被反覆提到。這些理念逐漸改變了我的人生觀,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應該如何在生活中成為一個更豐盛的給予者。


在Grant的研究中,他將職場中的人分為給予者、互利者和索取者。從表面上看,最成功的人群自然是給予者,因為他們擁有豐富的人際網絡和長期的信任積累。然而,令人驚訝的是,最失敗的人群中也有許多給予者。這些失敗的給予者往往是因為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沒有妥善保護自己,導致他們的付出被過度消耗,最終自己陷入困境。


這讓我聯想到職場中常見的「爛好人」問題。許多人雖然出於善意,願意幫助他人,但卻因為沒有適當設限,讓自己的精力和時間被過度占用,導致工作和生活失衡。Grant強調,真正的成功給予者,是那些懂得在付出與自我保護之間取得平衡的人。他們知道如何聰明地給予,而不會讓自己變得過度疲憊或被利用。


書中提到的「五分鐘法則」給了我很大的啟發。這個法則主張我們可以花五分鐘的時間來幫助他人,而不期望立即回報。這樣的小善行,不僅可以累積成巨大的影響力,還能讓我們在助人過程中感受到內心的滿足。這種行為讓我想到許多心理學研究中提到的「助人者的快樂」,即當我們幫助別人時,內心會產生一種滿足感,這種感覺甚至能持續影響我們的情緒,讓我們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都感到更加愉快。


書中也強調了「聰明的給予」這一概念。並不是所有的給予都能帶來正向的結果,我們需要懂得在合適的時機給予合適的人。這讓我想起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情況,當我們急於幫助那些根本不願改變或根本不在意的人時,往往只會浪費自己的時間與精力。Grant建議我們在給予時要有所選擇,並學會柔軟的溝通方式,讓我們的給予更具效益。


給予不僅僅是幫助他人,還能讓我們自己得到成長。在職場中,我觀察到那些真正成功的人往往都是給予者,他們願意與他人分享資源、知識,並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這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將這種給予的態度融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無論是與同事的合作,還是對朋友的支持,我都開始嘗試以更開放、更無私的態度去對待他人。


這本書的結論清晰明瞭:在這個競爭激烈的世界裡,成功與否不僅取決於我們的能力,更取決於我們如何對待他人。當我們學會成為一個給予者,並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平衡,最終我們將能夠收穫豐盛且持久的成功。


《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這本書讓我對人際互動和成功的定義有了全新的理解。給予並不是一種簡單的犧牲,而是一種智慧的選擇。當我們以正確的方式給予,他人會自然回饋我們,最終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這本書不僅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也啟發我如何在未來更有效地貢獻社會。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能從這本書中獲得啟發,找到屬於自己的給予方式,在助人之餘,也能豐富自己的人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Word稿紙設定可以像是作文本,有格子的樣子

Word儲存格大小要怎麼調整

鷹架工法介紹,鷹架搭建技巧大揭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