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持續買進: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存錢及致富的實證方法
作者:尼克.馬朱利
原文作者:Nick Maggiulli
譯者:李芳齡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3/05/30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影片說明】
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日被各種財經訊息、市場預測、投資秘訣所淹沒。從傳統媒體到社群平台,無數的「專家」、「大師」爭相提供他們認為穩賺不賠的策略——「抓住谷底反彈的黃金時機」、「精選潛力飆股」、「靈活操作高賣低買」。這些看似充滿智慧的建言,往往伴隨著令人心動的成功故事,誘惑著渴望財富增長的人們。然而,在這片喧囂的意見海洋中,我們如同迷航的船隻,常常感到困惑、焦慮,甚至在追逐市場波動中迷失了方向,忘記了投資的初衷。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尼克.馬朱利(Nick Maggiulli)的著作《持續買進: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存錢及致富的實證方法》(Just Keep Buying: Proven ways to save money and build your wealth)宛如一座燈塔,為在投資迷霧中徬徨的我們指引了一條清晰、且基於嚴謹實證的航道。作者身兼黎索茲財富管理公司的營運長與資料科學家,其獨特的「二刀流」背景,讓他得以跳脫傳統金融圈的窠臼與散戶的直覺陷阱,運用其在數據分析領域的專長,對長達近百年的金融市場數據進行深度挖掘與剖析。他創辦的「金錢與數據部落格」(OfDollarsAndData.com)早已是財經領域獨樹一幟的存在,擅長將冰冷的數字轉化為生動易懂的洞見,破除縈繞在投資人心頭的諸多迷思。
本書的核心論點,正如其名,簡單而強大——「持續買見」(Just Keep Buying)。這並非什麼驚世駭俗的獨門秘技,而是經過數據反覆驗證、最貼近普通人的致富路徑。它挑戰了許多根深柢固的投資假設,例如執著於預測市場低點、迷信個股選擇的魔力、對房地產的過度憧憬等。馬朱利以其資料科學家的嚴謹態度,輔以平實風趣的筆觸,引導讀者回歸投資的本質,強調紀律、耐心以及最重要的——持續參與市場的力量。這本書不僅僅是提供投資策略,更是一場關於理財思維的重塑之旅,它告訴我們,累積財富或許不像想像中那樣複雜難解,關鍵在於摒棄雜訊,相信數據,並付諸行動。
第一部:撥開迷霧——數據對決直覺的投資思辨
傳統投資智慧中,最誘人也最常被提及的莫過於「逢低買進」(Buy the Dip)。這個策略聽起來無懈可擊——在市場恐慌、價格下跌時進場,等待反彈,就能獲取超額報酬。多少投資人將大筆現金握在手中,日復一日地盯著盤勢,試圖捕捉那千載難逢的「完美底部」。然而,馬朱利透過詳盡的歷史數據回測,毫不留情地揭示了這個策略的真相:試圖擇時進場,其績效往往不如「盡快買、持續買」的簡單策略。
他指出,市場的底部極難預測,即使是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也常失準。等待所謂「低點」的過程中,市場可能早已持續上揚多時,投資人不僅錯失了這段時間的潛在漲幅,更損失了複利累積的寶貴機會。數據顯示,長期而言,市場向上的時間遠多於下跌的時間。將資金長時間置於場外觀望,其機會成本往往高得驚人。馬朱利甚至做了一個極端的思想實驗:即使你擁有如同上帝般的完美預知能力,總能在每年市場的最低點投入所有資金,其長期累積的財富,也僅僅是「略微」勝過那些從年初就開始定期定額投入(即成本平均法,Dollar-Cost Averaging, DCA)的投資者。對於無法預知未來的凡人而言,持續、紀律性地投入,讓資金盡早參與市場運作,享受時間複利的魔法,才是更為穩健可靠的選擇。這項發現,無疑是對那些沉迷於「抄底」幻想的投資人一記當頭棒喝,也凸顯了「持續買進」原則的實證基礎。
另一個被本書強力挑戰的觀念是「選股致富」的神話。許多人相信,透過深入研究公司財報、分析產業趨勢,就能挑選出下一個蘋果或亞馬遜,從而實現財富自由。然而,馬朱利引用了橫跨近一個世紀(1926年至2016年)的美國股市研究數據,指出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在這漫長的時期內,**僅有約4%的上市公司股票,其長期表現優於風險極低的美國國庫券。**絕大多數(96%)的個股,其績效甚至無法跑贏最基礎的無風險報酬。這意味著,散戶投資人想要透過精選個股來擊敗市場平均水平,其成功的機率微乎其微,更像是一場勝率極低的賭博。
面對如此懸殊的數據,作者明確建議,除非你具備超凡的選股能力與專業知識(或是單純享受選股的過程,並能承擔相應風險),否則,投資於追蹤整體市場表現的指數型基金(ETF)或共同基金,才是更為明智的選擇。 透過持有涵蓋廣泛市場的投資組合,投資人可以有效分散風險,避免將所有雞蛋放在少數幾個籃子裡,並確保自己能夠獲得市場整體的平均報酬。這並非否定主動投資的價值,而是基於大數法則和機率,為絕大多數缺乏時間、資源和專業能力的普通投資者,提供了一條更為務實、勝率更高的路徑。放棄對「飆股」的不切實際幻想,擁抱市場的整體成長,正是「持續買進」策略在資產選擇上的具體體現。
此外,對於市場波動,尤其是劇烈的市場修正或崩盤,人們往往充滿恐懼。媒體的渲染、帳面價值的縮水,都容易引發恐慌性拋售。但馬朱利再次以數據為盾,提出了反直覺的觀點:大幅度的市場修正,恰恰是加速財富累積的絕佳機會。 他分析了過去一百年(1920年至2020年)的歷史數據,發現若在市場跌幅超過50%的時期進行投資,未來幾年的年化報酬率往往能達到驚人的25%以上。這並非鼓勵投資人刻意等待崩盤(這又回到了擇時的謬誤),而是強調,當市場出現非理性下跌時,堅持「持續買進」的原則,甚至適度加大投入,長遠來看將會獲得豐厚的回報。波動性並非敵人,而是參與市場必須支付的「入場費」。理解並接受這一點,才能在市場震盪時保持冷靜,堅守紀律,將危機轉化為轉機。
第二部:奠定基石——儲蓄、消費與人生規劃的務實指南
在深入探討投資策略之前,馬朱利用了相當大的篇幅闡述了財富累積的基礎——儲蓄。他首先點破了許多傳統儲蓄建議的盲點,例如設定僵化的儲蓄比例(如收入的10%或15%),卻忽略了個人收入水平、生活階段和財務目標的巨大差異。他強調,決定儲蓄多少的核心,應該是基於個人的實際財務狀況和未來目標,而非盲從普適性的規則。 更重要的是,作者提出了個人理財領域一個常被忽略卻至關重要的觀點:與其過度壓抑消費、斤斤計較地節省開支,不如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增加收入」上。
馬朱利認為,「省錢」有其物理極限(最多省到零),但「賺錢」的潛力卻是巨大的。他務實地列舉了幾種增加收入的途徑,包括:出售你的時間或專業知識(如兼職、諮詢)、出售一種技能或服務(如自由接案)、傳授知識(如教學、線上課程)、銷售產品(實體或數位)、以及在職場中向上攀升(爭取加薪、晉升或跳槽)。他鼓勵讀者像企業主一樣思考,將自身的技能和時間視為可以創造價值的資產,積極開拓多元的收入來源。唯有提升總收入,才能在維持合理生活品質的同時,顯著提高儲蓄的絕對金額與儲蓄率,為後續的投資累積更充足的彈藥。 這不僅是理財觀念的轉變,更是對個人價值實現的積極探索。
在儲蓄與支出的平衡上,作者也提供了新穎且實用的見解。他反對極端的節儉主義,認為金錢的目的是為了提升生活福祉。他提出了「兩倍規則」(The 2x Rule)作為一個參考:如果你非常想買某樣非必需品,但對價格有所猶豫,不妨試著將這筆錢的兩倍金額捐贈給你支持的慈善機構或投資於未來。如果這個「兩倍付出」讓你感到不適,那麼或許你並非真正需要或渴望那件物品。這個規則旨在幫助人們區分衝動消費與真正能帶來滿足感的支出。同時,他強調消費應聚焦於最大化個人的幸福感與滿足感,而非社會比較或盲目跟風。找到適合自己的、無罪惡感的消費模式,是維持長期儲蓄紀律的重要心理支撐。
對於「生活方式膨脹」(Lifestyle Inflation)——即隨著收入增加,支出也水漲船高的現象,馬朱利並非完全否定,而是提出了一個量化的建議:將每次加薪額度的至少50%儲蓄或投資起來。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既能讓自己享受到一部分勞動成果的提升(例如改善居住環境、增加休閒娛樂),又能確保儲蓄的增長速度跟上甚至超過收入的增長,從而加速財富累積的進程。這是一個兼顧當下生活品質與未來財務安全的務實平衡點。
此外,書中還深入探討了幾個重大的財務決策,如債務管理和住房選擇(租房vs.買房)。對於債務,作者的觀點並非一概而論地視為洪水猛獸。他區分了「良性債務」(如為了提升人力資本而背負的學貸)和「不良債務」(如高利率的信用卡卡債)。他認為,在特定情況下,審慎地利用債務(例如,利率低於預期投資報酬率時)可能是一種加速資產累積的工具,但同時也強調了舉債的非財務成本(如心理壓力)。對於租房與買房的爭論,馬朱利再次搬出數據,指出若將買房視為純粹的投資行為,其長期報酬率(考慮到貸款利息、稅費、維護修繕等成本後)往往不如同期投資於股市(如S&P 500指數)。他建議,購房決策的重點不應僅僅是財務計算,更應考量個人的生活需求、穩定性偏好以及對居住地的長期承諾。 如果主要目的是解決居住需求,且短期內生活變動性較大,租房可能是更靈活、機會成本更低的選擇。購房的最佳時機,應是個人生活狀態和財務狀況都準備就緒的時候,而非基於對房價漲跌的預測。
在為大額支出(如購房首付)儲蓄方面,作者根據儲蓄時間的長短,給出了不同的資產配置建議。對於短期(如兩年內)的目標,由於需要保證本金安全和流動性,現金或高評級債券是較為合適的儲蓄工具。而對於期限較長(如五年以上)的目標,則可以考慮將一部分資金配置於風險相對較高但預期回報也較高的股票市場,以期獲得更好的增長潛力。時間跨度,是決定儲蓄方式與資產選擇的最關鍵因素。
最後,關於退休規劃,書中介紹了廣為人知的「4%法則」(即退休儲蓄總額需達到預計退休後第一年支出的25倍),並指出現實中退休後的支出往往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少。同時,他也提到了「跨越點法則」(Crossover Point),即當你的投資被動收入足以覆蓋生活支出時,就達到了財務獨立的狀態。然而,馬朱利提醒讀者,財務獨立、提早退休(FIRE)雖然在數據上是可行的,但更需要思考的是退休後的「生活意義」和「社會連結」。 提前離開職場固然誘人,但若缺乏目標感和人際互動,可能會帶來新的空虛與焦慮。因此,在追求財務自由的同時,務必同步規劃好退休後的生活藍圖。
第三部:踐行之道——投資工具、時機與心理建設
在奠定了儲蓄與人生規劃的基礎後,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投資的具體執行層面,再次強化並細化了「持續買進」的核心策略。
首先,關於**「投資什麼」,馬朱利羅列了常見的資產類別,包括股票、債券、房地產(直接持有或透過不動產投資信託REITs)、農地、小型企業、權利金等。他並未推薦某種「最佳」資產,而是強調資產配置**的重要性,以及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透過低成本、廣泛分散的指數基金(ETFs)來持有股票和債券組合,通常是最有效率的方式。 他再次強調了避免集中持有個股的風險,並對黃金、加密貨幣、藝術品等另類投資持較為謹慎的態度,認為它們更適合資產配置中的「衛星」部分,而非核心持倉。
關於**「何時開始投資」**,答案毫不意外:越早越好。 基於「市場長期向上」的數據觀察,以及複利效應的威力,盡早將資金投入市場,讓時間成為你的朋友,是累積財富的不二法門。即使擔心買在高點,數據也顯示,分批投入(DCA)雖然能平滑成本、降低心理壓力,但其長期績效通常仍略遜於一次性將所有可用資金盡快投入(Lump Sum Investing)。當然,對於領取固定薪水的上班族而言,定期定額的「持續買進」本身就是一種務實的分批投入方式。關鍵在於,不要試圖等待「更好的價格」而延遲投資,因為等待的成本往往更高。
在**「何時賣出」的問題上,馬朱利的建議同樣是基於紀律而非情緒。賣出的主要理由應該是「再平衡」(Rebalancing),即定期調整投資組合中各類資產的比例,使其回到預設的目標配置(例如,60%股票、40%債券)。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控制風險,避免單一資產類別佔比過高,並實現「低買高賣」的自動化——在某類資產上漲過多時賣出部分,補充到相對下跌的資產中。至於再平衡的頻率,不必過於頻繁,可以設定為每年一次,或者當資產比例偏離目標超過一定閾值(如5%或10%)時進行調整。另一種需要賣出的情況是,為了擺脫過於集中的單一持股**(例如,來自公司配股),或者需要提取資金用於生活開銷(如退休後)。除此以外,不應基於市場恐慌或短期波動而輕易賣出。 投資的目的是為了實現長期的財務目標,而非在市場的噪音中頻繁交易。
書中還探討了投資資產的存放地點,即如何利用稅務優惠帳戶(如美國的401(k)、IRA,或台灣的勞退自提帳戶等)來最大化投資效益。作者分析了傳統型(稅前扣除,取出時繳稅)與羅斯型(稅後投入,取出時免稅)退休帳戶的優劣,指出選擇的關鍵在於對未來稅率的預期。如果預期退休後的稅率會低於現在,傳統型帳戶可能更有利;反之,則羅斯型更優。他也建議,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同時利用兩種帳戶也是一種分散稅務風險的策略。善用這些具有稅務遞延或免稅功能的帳戶進行長期投資,能夠顯著提升最終的實際回報。
最後,馬朱利觸及了一個深刻的心理層面:為何即使財富增加,人們往往還是「不覺得自己有錢」? 他指出,這源於人類的社會比較傾向,以及目標的不斷提升。我們總是不自覺地將自己與更富有的人比較,同時,隨著財富的增長,我們的慾望和期望也會隨之水漲船高。理解這種心理機制,有助於我們建立更健康的財富觀,學會感恩已有的成就,並將焦點從無止境的追逐轉向內心的豐盈與滿足。他提醒我們,最重要的資產,往往不是帳戶上的數字,而是我們的時間、健康、人際關係,以及持續學習和創造價值的能力(即人力資本)。 年輕時,我們的人力資本最為豐厚,如同「成長股」;隨著年齡增長,金融資本逐漸累積,如同「價值股」。理財的過程,就是將人力資本有效轉化為金融資本,並最終讓金融資本為我們服務的過程。
結論:回歸簡單,持續的力量
《持續買進》並非一本提供快速致富秘訣的魔法書,而是一部以嚴謹數據為基礎,倡導回歸投資本質、強調長期紀律的務實指南。尼克.馬朱利以其資料科學家的銳利眼光和清晰的邏輯,層層剝開了籠罩在投資理財領域的迷思與誤解,為讀者提供了一套系統化、可執行的框架。
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其化繁為簡的智慧。在充斥著複雜策略和頻繁交易建議的市場中,它力排眾議,指出了一條看似平淡卻極為有效的路徑:努力提高收入,積極儲蓄,並將儲蓄持續、紀律地投入到廣泛分散的低成本指數基金中,然後,保持耐心,忽略市場的短期噪音。 這個策略的核心,正如《原子習慣》作者詹姆斯.克利爾所言,與建立良好習慣的原理如出一轍——不在於單次的巨大努力,而在於微小但持續不斷的行動所累積的複利效應。
書中對儲蓄、消費、負債、住房、退休等人生重大財務議題的探討,也充滿了務實的洞見。它鼓勵我們積極提升自我價值以增加收入,理性規劃消費以最大化滿足感,審慎對待債務,並從生活需求而非投機角度思考住房決策。這些建議超越了單純的數字計算,融入了對人生價值和幸福感的考量。
尼克.馬朱利的寫作風格,正如《致富心態》作者摩根.豪瑟所讚譽的,成功地將數據分析與引人入勝的故事敘述相結合。他沒有使用艱澀的金融術語,而是用平實、甚至帶點幽默的語言,將複雜的統計結果轉化為普通讀者能夠理解和吸收的知識。書中大量的圖表和數據分析,為其論點提供了堅實的支撐,使其建議不僅僅是主觀意見,而是基於歷史證據的客觀結論。
《持續買進》是一本適合所有對個人理財和投資感興趣的讀者的佳作。無論你是初入市場、對投資感到迷茫的新手,還是已經有一定經驗、但時常被市場波動或各種「專家建議」所困擾的老手,都能從中獲益。它提供的不僅僅是投資方法,更是一種清晰的理財哲學和強大的心理建設。它幫助我們釐清目標,擺脫焦慮,建立信心,以一種更為從容、理性和可持續的方式,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財務穩健的未來。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裡,掌握「持續買進」這一簡單而深刻的原則,或許就是我們能夠把握的最可靠的財富增長引擎。這本書,值得每一個渴望掌控自己財務命運的人,細細品讀,並付諸實踐。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