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懂生,才懂死

作者:佩瑪‧丘卓

原文作者:Pema Chödrön

譯者:雷叔雲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24/06/07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懂生,才懂死



《懂生,才懂死》這本書讓我們重新審視生死的關係,並以佛教的中陰教法引導我們去面對死亡。書中的觀點強調了生死並非兩個孤立的階段,而是彼此連續且密不可分的部分。佩瑪·丘卓從《西藏度亡經》的經義中提取了核心思想,向讀者展示了如何以開放的心態去看待生命和死亡,進而教導我們如何在生死之間找到內心的平靜與解脫。


書中提到的「中陰」是指生命和死亡之間的過渡狀態,這個概念在藏傳佛教中具有深遠的意義。佩瑪指出,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實際上都在經歷不同形式的過渡:無論是醒來、入睡,還是情感的波動,如快樂、憤怒、焦慮、嫉妒等等,都是中陰的一種表現。這意味著我們的一生也是一場中陰的體驗,只有當我們能夠真正理解這一點,我們才能夠在死亡來臨時從容面對。


本書的核心信息是,生與死並非兩個對立的概念,而是相互交織的部分。我們如何度過此生,將直接影響我們如何面對死亡。佩瑪鼓勵我們以好奇的心態去面對生命的無常,而不是恐懼或抗拒。她主張,當我們能夠接受生命中的變化與不確定性時,死亡不再是一個可怕的終結,而是一場持續不斷的旅程。


佩瑪·丘卓在書中用淺白的語言闡述了中陰的三個階段:臨終中陰、法性中陰與受生中陰。臨終中陰是指人在臨終時的過渡狀態;法性中陰則是指靈魂離開肉體後進入的狀態;受生中陰則是指靈魂準備投胎轉生的階段。她特別強調了在這些階段中保持正念與覺察的重要性,因為這將直接影響我們是否能夠在中陰過程中獲得解脫,或是再次進入輪迴。


書中的一個重要觀點是,我們的內心習性將決定我們的死亡體驗。也就是說,倘若我們在生前養成了平靜、開放、無執著的心態,那麼在面對死亡時,我們將能夠更加從容不迫,甚至能夠藉此機會得到心靈的解脫。反之,如果我們在生前充滿恐懼、焦慮、貪欲和執著,那麼這些情感將在死亡過程中加劇我們的痛苦,讓我們難以達到真正的平靜。


這樣的觀點讓我們反思,當我們經常在日常生活中逃避變化和痛苦時,實際上是在逃避生死的真相。佩瑪告訴我們,無論我們喜歡與否,生命的本質就是無常。這種無常不僅體現在我們的物質環境中,也體現在我們的內心世界中。念頭、情感、關係、財富、地位,這些都只是一個過渡,而我們往往執著於這些事物,錯誤地認為它們是永久的。


書中的教導指出,當我們對生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們的生活質量將大大提升。這不是一個與死亡對抗的過程,而是一種對死亡的接納與理解。我們需要放下對死亡的恐懼,學會與死亡和平共處。這種態度不僅能讓我們在臨終時更加平靜,也能讓我們在生活中活得更加充實。


佩瑪的教導不僅適用於佛教徒,對於非佛教徒來說,這也是一種能夠啟發人心的智慧。她強調,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練習正念與慈悲,這不僅能幫助我們面對生死,還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有意義和充滿愛心。正如書中所說,死亡並不可怕,真正需要我們關注的是我們如何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個當下。


另外,佩瑪提到的「開放的心」是另一個重點。這種心態意味著不帶評判、不帶偏見地接受生命中的每一個經驗,無論是快樂還是痛苦。當我們能夠以這樣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我們將會發現,很多我們曾經認為無法接受的事物,其實並不可怕。這樣的心態不僅能讓我們在面對死亡時更加平靜,也能幫助我們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自由。


總的來說,《懂生,才懂死》這本書是一本充滿智慧和慈悲的靈性指南。它幫助我們以更積極和開放的方式去面對生死,並教導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正念與覺察。通過這本書,我們不僅能學會如何面對死亡,也能學會如何更加豐富和有意義地生活。佩瑪·丘卓的教導讓我們看到,生與死並非兩個對立的概念,而是生命旅程中的兩個不同階段。當我們能夠真正理解並接受這一點時,我們將能夠在死亡面前找到內心的平靜,並在生活中活出真正的自由。


這本書也提醒我們,面對死亡不僅僅是臨終前的事,它是我們每天都在進行的修行。每天的每一個選擇、每一個念頭,都是我們在練習如何面對最終的離去。因此,佩瑪鼓勵我們不僅要關注死亡,更要專注於如何更好地生活。正如她所說:「懂生,才懂死。」當我們能夠在生活中找到內心的平靜與開放,我們也將能夠在死亡來臨時從容不迫,帶著微笑迎接這場生命的最終過渡。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Word稿紙設定可以像是作文本,有格子的樣子

Word儲存格大小要怎麼調整

為什麼房東不願辦租屋補助?內幕真相曝光!